孩子画画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发布时间:2017-07-05 10:07:54,加入时间:2017年04月25日(距今2601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苏州市平江区苏站路564号
  • 公司:苏州小小青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青童馆,手机:18094259936

儿童画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有时,画一张,成一张,“成功”率较高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真成功。这样的大多都是少有想象力的孩子。各种形象熟记在心,位置固定,手法单一,需要时熟练地画出,整个绘画过程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我觉得画这种“四平八稳”的画意义不是太大,学生既得不到想象力的培养,也享受不到绘画的快乐。如有这种情况,家长是否要考虑让孩子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爱好了。有的孩子画多少张也成不了一张,但却很喜欢画,很有想法,画的过程也很快乐和投入。甚至完全把自己融入自由创造的情景之中。这样的孩子虽作品不怎么“成功”,但却透出了想象和创造能力。我觉得像这样一时还看不到“结果”的画,创造得潜力可能更大,家长更应该支持孩子画下去。

教幼儿画写生的目的,不是教他们如何能画像事物,而是教他们怎么去认知事物。能画像必须懂比例、结构、空间、透视等造型要素。这些“很专业”的理性思维,儿童要再8岁半之后才开始有这个意识。之前,如能画的物体结构、比例准确,只有一个解释,已经拔苗助长了。儿童在8岁多前,画的是“我知道”。他们用自己的观察“重新”解释了眼前的事物,把自己能理解的消化掉,再以自己能懂的形式画出,看不懂的就会舍弃,把看到的形象按自己的理解画了出来。在这里是否能画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关注和探求精神。

儿童画是在平面中建立的与自然不一样的“重组”关系,不是成人看到的立体空间事物再现。他们把所有的事物秩序先“打乱”,然后,再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装”。这个被重新组装起来的新的“面貌”就是以自己的理解、感觉和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作品样式。这个绘画样式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儿童画是:在特别有想象的画里难于找到像的影子,在画得很像的画里也很难找到想象的痕迹;在知识技巧里想象力难以生存,在很有想象力的画里也不多见知识技巧的踪影。

儿童画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就是从儿童口中说出的话,也不一定就是他的真实理解。如,我向同学展示了一幅画,问是什么“毛病”,一个6岁的小女孩马上举手回应,说,太散了,说得清楚明白,可她自己画的画恰恰是太散了,这都是在“明白下”的不明白。看来儿童说与做,有个距离,说出了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明白。这时,家长、教师都需要耐心等待。

幼儿初期的绘画,一切造型样式都来自年龄下的认知;一切图式,均来自认知的力量,与技巧没大关系。以至于幼儿这种特有的绘画样式,成为一种在一定年龄段内的形象标志。

生动的儿童画“产生”过程,大多都是充满激情的,感觉是儿童画的“帮手”。“硬性指标”完成很好的画,多有生硬、呆板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多与感觉缺失有关。

孩子画画凭直觉,有时听老师讲课“太认真”的反而画不好。因为教师讲的大多是理性知识,感觉是很难讲出来的。正是这些难以讲出来的感觉,才是形成绘画样式的“主力”。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不是一回事,虽然,学生一样在听,但学生会因认知水平,思维方法的差异,画出的画会有很大不同。他们往往自觉采取听懂的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听不懂的凭直觉去画的方法。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正处在转型期和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点上。

家长说,本来是说好画高楼的,看孩子却饶有兴趣的画起了高楼旁的汽车、挖土机,而且越画越“带劲”,高楼反而被冷落了,这是跑题吗?如果作者是幼儿没什么问题,一般说主题要突出,是理性要求,但往往孩子的画照顾不了这些,他们的画在完成过程中不断有新想法“冲入”,画的主题也随着画面的发展而变化。如,孩子先画了高楼,画着画着又对高楼旁的吊车、挖土机非常感兴趣,画到最后挖土机和吊车反而成了他画的主题了。他的绘画主题是一点一点的被演变转换了,这个过程连他自己也不觉察。虽然,最后完成的画不是以高楼为主体了,也是很有感受的画。这个年龄的幼儿还不擅长理性思维,还不能长时间关注一件事情,画“跑了题”也是正常的。尊重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感觉就是对的。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