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崇左古董鉴定

  • 发布时间:2016-08-24 17:03:57,加入时间:2013年07月22日(距今4303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
  • 公司: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征集处,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王先生,手机:18676633555 微信:vip955511 电话:021-18676633-555 QQ:642255537

古玩鉴定交易
电话;
:vip955511
邮箱

厂官釉是清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一种铁镁结晶釉,也称秘釉。厂官釉是按厂官窑所仿。《南窑笔记》:(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自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今仿造者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厂官窑址还每找到,有人士认为河南彭城窑,也有认为是北京门头沟琉璃窑。

  厂官釉最早烧造于康熙时期。如《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中斑点黄者可能是后人所称的茶叶末釉。《陶雅》:“深绿之有棕眼者谓之新橘(橘之末黄者也),近墨者为鳖裙,近黄者为蟹甲,此三者为一类。”从实物看,深绿茶叶末确实多见棕眼。

  《陶雅》对清历朝厂官釉的评价是:“以雍正仿成化者贵”。“雍正窑则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稀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板滞,釉汁不润,质有颇粗。顾康熙一代,不见有茶叶末之瓷品,抑独何欤”。从实物看,古人评价非常准确:雍正茶叶末多偏黄色,乾隆茶叶末多发色深绿,而康熙以深墨色居多。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古玩鉴定交易
电话;
:vip955511
邮箱 />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