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秧苗素质,达到育壮苗的目的,以促进水稻单产的提高
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立枯病防治
一、要降低播种量, 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50~300g。
二、要采取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50cm ,降低床土水分,提高床土的温度。
三、要在盐碱地育苗时,苗床要设置隔离层,用水稻专用编织布或打孔农膜上覆2~3cm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
四、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 ℃,夜间为10~15 ℃。
五、要床土调酸,为秧苗生长创造最适PH值,把床土PH 值控制在4.5~5.5。盐碱地育苗在播种前调酸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苗期调酸,在水稻1.5 叶期浇500 倍硫酸水,防止返盐。
六、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如金益生菌2000倍液喷雾或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总之,目前国内外有关立枯病防治的研究结果主要是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而有效的彻底根治该病,较少化学药剂污染的方法迄今尚在探索,在水稻产区仍有水稻立枯病不同程度的发生,阻碍生产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为如金微生物菌剂对立枯病突出的效果,同时岂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抗逆能力,为秧苗立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法,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