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非正常死亡与抑郁脱不了干系。而之所以抑郁与死亡相关,是因为有绝望将两者进行捆绑,绝望越深捆绑得越扎实,互相牵制的程度越大。而绝望的介入也在提醒着人们并非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选择了死亡,在这其中的大部分人是在奋力的挣扎,与抑郁做抗争。而在奋力挣扎的过程中,感受到抑郁力量的强弱变动,使得一些人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是变化,并欣喜的接受。结果就是变化剪断了联系在死亡与抑郁之间的绝望,让死亡回归正常位置,安心等待着每个人命定的与其相遇。而抑郁则在变化的提示下,开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使得抑郁症患者除了有自杀这个出路之外,还有更多条的路可以选择。
那‘变化’,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心理的良药,只要合理使用,能使其发挥出减弱抑郁的作用。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好它呢?
一、变化打破“我是无能的”的固有认知模式。明确在这一个认知中客观存有的变化元素。对于‘我’不可能用一个词就能完全概括。所以在‘是’的两边并非是相等的概念,需要重新进行调整。且无能只能代表的是某一个时刻某一个人在某件事里存有的状态,在下一刻就会发生改变。因而,若是在某一时间内心涌动出无能感时,可以这样说:“我在什么时候做过的什么事情,得到的什么结果让我感到自己是无能的”。只要有了明确性,那么就有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二、同一事物的变化是有快慢的。就针对人身高变化来说,人们依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女孩子在10-13岁之间长的快,而男孩子则是14-16岁时长的快,这对很多人来说具有普遍性,但也不能排除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并未在身高的关键期发生变化。在此,我们需要在人和人之间进行理性的对比,比起输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变化是更为重要和健康的表现。
三、情绪是一种变化的状态。这对于时常感受到抑郁情绪的我们,如获得了摘下蒙住双眼的黑布,得到看清周围事物的机会,使得眼睛不再只是局限在狭促的黑暗世界里,还能看到近旁的色彩缤纷的桌布,和远处太阳照耀下亮丽的建筑物,还有那远处沉稳的墨色山峦。对于情绪的变化,使得我们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回到实际生活中,和人交流,和有生命的动植物互动。
四、人的变化决定眼观的变化。就像是记忆中孩童时期所住的房子后院有一个果园,里面有好多果树和果子,长大后再回到那里发现之前记忆中的果园里很多的树,其实只是4棵树,结的果实也就是20多个。而就这样接近客观自然的果园记忆,都会在10多年之后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是对人这样具有主观性的人来说呢。所以,人的眼观,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看待一个人。
以上的变化能给一些正处在僵化状态的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一条出路,让人们更进一步的看到抑郁症的病根在哪里。
可以说的是抑郁症是人在有一种负性的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产物,要停止这一产物的出现,唯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一种不良的思维模式,用变化来代替固定,使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更加灵活多变,能更加适应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断地去更新储存在头脑中的对自我认识的条目,获得自我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对已经成人的自己不去用孩童式的眼光去进行武断的判定。能理性的看到自己不足时,也会看到自己还可以延伸范围的广阔性。就这样一个看待自己的方式发生变化,还会有什么困难能够让我们轻易的将自己的生命用来和死亡做交换呢,特别是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年代里。
所以,作为抑郁的我们,除了死亡还可以为自己做另外一件事,在自己的意识里播下一颗‘变化’的种子,它会在意识里生根发芽,用这一棵种子成长鲜活的例子来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在发生。也让我们愿意去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因为这样变化的事物在我们身处环境里触眼可见。例如一盆放置在工作桌的红掌花,或是人行道旁的绿化植被,公园里的花,还有那抬头可见的白云,甚至是自家养的小动物,都在变化中。而人也需要看到自身的变化性。
从而在变化中寻找到希望,在抑郁里看到希望的光亮,选择另一种形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