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曾经在我国的文化传播中,起到极其巨大的作用。那时,砚是一种必备的书写工具。但现在,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大都失去了实际应用的价值,除了书法家、国画家还要用到他们外,老百姓基本是不用的了。现在的孩子,都不学写毛笔字了,学的是计算机输入。学毛笔字的,大都是那些年迈的退休老人,为的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有点念想,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学写字也被冠以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名。笔墨砚也因数量减少,变得越来越珍贵了。尤其是石料金贵、做工精细,传世甚少的名砚,大都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为人们所收藏。所以,苴却砚与其说是砚,还不如说是一种用名贵宝石制作的艺术品更加贴切。想一想也有趣,假如真有人用价值13亿9000万的这款“九龙至尊”砚磨墨写字,那一个字的成本该是多少呢?!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收藏投资艺术品市场行情大好,而砚石却一直是个冷门收藏项目而未受到关注。早在1994年的香港拍卖市场,砚台就已受到收藏界青睐,其价格高的时候就可达到十几、二十万人民币。10年后的香港,砚台的价格已突破百万。香港苏富比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清康熙松花石雕夔龙纹砚”就以140.64万港币成交。而内地的砚台市场,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江南第一拍西泠印社拍卖首设名砚专场开始,砚石市场才受到收藏界的关注而风生水起。好在随着砚台市场的日渐繁荣,砚文化、砚学也在兴起。一批砚文化的先行者已纷纷推出砚学专著,
砚台已经脱离实用的范畴,完全变为案头的观赏品和收藏品。因此,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石,尽管其历史价值很高,甚至有的砚石也很名贵,但因工艺观赏价值相对较弱,其市场价格并不高。明清两朝之后,砚台工艺精品尤多,纹饰美观,特别得到藏家的喜爱。尤其是“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藏品,砚式上承历代,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取材之广泛为历代所不能及,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
文人砚,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在朝野内外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在庙堂之上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决策,更在民间将其高雅志趣融入文化、艺术之中,这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从而确立了“文人画”体系。作为这些文人的案上之砚,自然也独具文人之品格,追求之境界,使其具有“得之象外”的人文精神。达官显贵及文豪、书画家等,纷纷藏砚和著书立说,苏轼、米芾是这个时期砚台收藏家的代表。元明两代,民间以砚台收藏著称的。有清一代,藏砚之风普天皆兴。纪昀、刘墉等显赫要人,也热衷于集藏名砚,纪晓岚还编撰了《阅微草堂砚谱》。到了民国时期,民间收藏大家也比比皆是,如沈石友将自藏之砚整理编撰出《沈氏砚林》等等。
在中国古代,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门类的艺术品。除了文人喜爱之外,与皇家、官家的宠爱不无关系。砚台非是寻常家用摆件或生活实用器皿,而是直接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服务的重要工具。南唐后主李煜就痴迷砚台,“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宋李之彦《砚谱》)李煜在位期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了“砚务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到了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了许多与砚有关的故事,宋高宗还亲自参与对砚台石品的讨论(《翰墨志》)。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对砚台更是情有独钟,亲自主持编撰了《西清砚谱》。松花砚也因康熙、雍正、乾隆的欣赏,被康熙封为御砚,一直专供宫廷使用,从而名扬四海。帝王们对砚台的青睐,往往为追求完美而不计工本,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可以举全国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