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个圈,我们一直在圈里面绕着,小的时候绕着的是一个小圈,长大之后经历的慢慢多了,圈子变大,开始绕着更大的圈,但是不管怎么走,我们都是围着中间那一个点在转,重复着我们一直以来的方向和方式,看似一直都在改变,但其实一直都是在自己划下的圈子里。
你与你的异性朋友一起出去游玩,但是在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子抛锚了,这时候正下着雨,空气又湿又潮。你对你的异性朋友说希望她能够送你回家,因为打车的话得等上一段时间。你的异性朋友对于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但考虑到她的丈夫和你的妻子,他只能是拒绝了你的要求,然后告诉你她可以开车走上一段去帮你拦一辆出租车,或者让你自己打电话给你的妻子,让对方来接你。你们认识已经好几年了,一直以来关系都不错,你不觉得让她送你回家有什么关系,而是认为她在这件事情上有些大惊小怪了。
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开始有意的疏远这个异性朋友,因为你认为她没有足够的关心你,并没有足够的把你当成好朋友,你只是让她帮一个小忙,但没想到她却这样回应。你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你觉得即使是你的妻子也不会在意晚上她送你回家,而她却会想这么多。你认为她只是在考虑自己的声誉而没有考虑你现在的状况,现在已经晚上快十一点了,雨又下个没停,你站在雨中又冷又累,她根本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所以你认为你们的友情开始有裂痕了。
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你们彼此都有一个善妒的伴侣,被对方知道你们独自出门游玩一定会给你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更何况是在一个下雨的深夜她送你回家,虽然你们并没有什么,但人言总是可畏的,而你们彼此的伴侣也一定会为此和你们发火,这个时间和情境一起回家,就算是你也会多想的,更别说善妒的妻子。这时候你们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你朋友所提议的那样,由你自己打车回家,或者她送你去打车回家,你也心里知道,但就是让你感到不舒服。
对于这件事上,你之所以会感到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其实并不是来自于你的朋友将你深夜留在雨中的车里,而是来自于你的过往。这时候的你和二十年前因为下雨而被爸妈锁在家里的孩子是一样的,一样的长时间待在封闭狭窄的空间里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一样的孤单而又无助。当父母出现的时候,他们总是有很多他们要优先考虑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们总是在满足完了自己的需要之后才去回过头来看你。就像你的朋友一样,她优先考虑的是你们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被你们的亲友误会,所以当这种感觉再次出现的时候,它让你非常的不适。
而当这样的感觉和不适出现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掉的话,我们常常会牢记这些东西,并且把它带到我们之后的生活中去。就像当你的朋友告诉你,你必须一个人留在雨夜的车中等待出租车的到来,她拒绝给你提供帮助和陪伴的这件事会成为你理解中即将被抛弃的信号,你会想到她开始抛弃你了。这种抛弃感和二十年前的是一样的,你认为你即将被你的父母抛弃了,孤单和无助袭上你的心头。这种感情会让你觉得你的朋友就像二十年前的你父母或者是许多陌生人一样,没有给你足够的关心和爱,而这一次的朋友留下你独自离开,也会更加加重你的被抛弃感。
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其实就是移情,你将过多的情感和感受转移到了当下这件事情上了,即使可能你的感受和当下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它只是起到一个勾起你情感或者回忆的作用。但你将这两种感觉混淆了,你将当下的不满和以往的不满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这时候的负面情绪会尤其强烈。就像你和丈夫因为他拒绝为你洗一个苹果而大吵一样,其实你在这次愤怒中确实有一部分是因为洗苹果,但更大的一部分则可能来自于三个月前他同样拒绝了你买钻戒的要求,当时的你并没有合理的处理你的愤怒情绪,所以它留到了现在一起爆发了出来。
在我们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都起源于成长早期和父母或者监护者的关系。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监护人与被照顾者长期分离,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被监护人成年后的安全感缺失,在人际关系中渴望温暖但又和人保持距离;监护人的长期责骂和批评,会让被监护人的今后人生缺乏自信,不会与人处理关系,习惯于顺从和弱势;而自信,有爱,健康的童年关系会让人在于外界相处中独立,健康,自信而富有魅力,在人际关系中合理而良好的与任何人交谈相处。
当我们学习到某一种行为模式之后,如果我们发现在当时这个行为是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就会将这个行为模式记录下来,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强化和继续使用它。当小时候我们发现扮可爱乖宝宝之后会获得糖果,那么我们就会开始去扮演乖宝宝,然后开始扮好学生,之后去扮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将你现在的生活模式对比你七岁时的的处事方式,你会发现当初的你和现在的你并没有太大区别,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比当初稍稍成熟了一些。
生活的轨迹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定下基调,而你接下来也只不过是在你原先的圈子里继续绕着,只是圈子越来越大,所以你认为你的生活一直在变,但很久之后你才虎发现,很多时候看似终点,其实只是回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