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古玉鉴定类书籍以及学术论文对于汉代玉器的工艺只是给了粗略的介绍,寥寥几笔一带而过,从未对某一项工艺给过具体的学术注解。这让观者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老李此篇文章对汉代玉器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工艺“接刀工艺”做些粗略解释,以飨读者。 一、何为接刀工艺。 所谓接刀工艺简单概括就是:古玉表面的长阴刻线都是由一段段短阴刻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由坨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接刀工艺”或者“跳刀工艺”。 再简单些说,就是古玉表面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长阴刻线(这里所讲的“长”阴刻线是相对来说的,有时候很短的一条阴刻线也是由接刀工艺刻出的,这时候的“短阴刻线”相对于制作其的“更短的阴刻线”也是长的。)在放大镜下都是由若干条短线衔接而成的,这种由“短线”接成“长线”的工艺可简单称为“接刀工艺”。接刀工艺往往在弧线的“拐点处”,以及“成圆处”最为明显。接刀工艺是由古代不发达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古玉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接刀工艺的总体特征。 接刀工艺的总体特征为:宏观上,刀法柔细,形若游丝。微观上,刚劲挺拔、粗犷有力、刀刀见锋(所谓“刀刀见锋”是说在每一刀的收尾处的刀锋锋利,是呈现“V”字形收尾,而非现代工具所表现的“U”字形收尾。) 这种阴刻线蜿蜒伸展,灵活自如,却又似断似续,一气呵成,刻出的纹饰生动传神,成就极高。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古代玉工的施力习惯、下刀的轻重和接续的痕迹。古玩界素来把游丝细线看做战国、两汉玉器特有的重要断代标志。后世玉工或者找不到大手笔,或者因昆吾刀失传,汉代以后,游丝细线已很少见到。古人认为,如果不是用昆吾刀,要用手工在坚硬无比的玉器上直接刻划纹饰是无法想象的。 五、关于古玉阴刻线总体特征的一些补充说明。 接刀工艺以及其工艺特征是鉴别高古玉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性与唯一性,古玉年代的鉴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以一概全。古玉器的各种工艺痕迹都是通过标本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些所谓的规律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给古玉的,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古代对古玉的工艺特征也没有“过于标准化”的规定,因为工都是人琢出来的,人的主观性因素很强,心情比较平静的时候雕刻的工就规整稳健,心情稍有波动体现在工艺上就或多或少的有稍许瑕疵,同样一件纹饰的玉器如果放宽时间要求比如一年就比“赶时间”的情况下琢出来的纹饰要精致很多,“赶时间”出来的玉器必然会有一些瑕疵,但是后人对古玉的鉴定不能总是专注于这些“瑕疵”,揪住“瑕疵”的尾巴不放,仅仅以一点的“不对”就否定整件玉器(种种“瑕疵”种种“不对”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匮乏“想当然”出来的主观偏见罢了),这样的鉴定那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了。 以古玉的阴刻线来说,不同时期的阴刻线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时期足的“U”形底(见标本)。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古玉鉴定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古玉的鉴定,年代的鉴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存在“一招鲜”,不能以局部而否定整体,管中窥豹在古玉鉴定上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