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屏电源和电容屏哪个好?电阻屏和电容屏都是应用广泛的屏幕材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电阻屏和电容屏的区别。
仍以察右后旗为例,安装一台100瓦机,供3户用电,每户装设12伏15瓦的灯泡2只平均每天照明5小时,计算所需配置的蓄
电池容量。 (储备系数取6,放电控制系数取0.8) 代入公式得:
选用6块l 2伏48安时蓄电池,总容量288安时。
确定标准电池时,必须注意:蓄电油组的容量应能安全接受风力发电机输出的大电流强度Imax。
蓄电池在线监控解决方案
一、方案概述
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称为通信设备的“心脏” ,在通信局(站)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
位。如果通信电源供电质量不佳或中断,将会使通信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直至通信瘫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
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及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
蓄电池组在通信系统中作为通信电源的后一个保障,采用储能方法为系统供电。在市电和柴油发电机失效情况下,只能
通过蓄电池给设备供电,保证信息通信的安全。一旦失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在各种基站或者无人值守的机房,布放蓄电池监测仪,24小时无间断的监控蓄电池的电压、电流和内阻等数据,并提供告
警输出,通过DCN或者MSTP网络将每个机房的蓄电池监测数据发送到中心机房的网管服务器上,自动绘制各种数据的图表,可
以定期生成测试维护报告,方便用户定期保存测试记录。维护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客户端访问服务器,实时获取各个机房
的蓄电池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单体电池,进行维护或者更换。防止蓄电池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下运行,导致需要蓄电
池供电时无法供电影响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
通过供电方式与备电方式(不同服务器电源架构)的自由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数据中心供电架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传统的UPS/HVDC系统
传统的UPS系统为保证供电可靠性,普遍会采用2N、N+1的供电架构(这种架构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如
果再配合前端的双路市电引入,后端的双路供电服务器,理论上说几乎不存在业务中断的可能。但可靠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投
资的增长,所以除了只看重可靠性的金融行业之外,国内的数据中心很少会采用高规格的Tier4系统。而随着云计算、虚拟化
等技术的普及,如两地三中心、同城双活等灾备方案也大幅提升了业务的连续性,单个数据中心的IT设备本身对供电可靠性的要
求也有所降低。另外互联网产品对业务中断的抵抗力也较强,也是大家敢于不断尝试新架构的原因之一。比如近期的*、支付宝
故障也只是让大家感觉不方便而已,并未导致重大的损失(相比金融、通信、交通等行业)。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互联网企业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供电架构。但对于其他行业,以UPS为主的供电架构仍然是当前
的主流方案。
市电+UPS/HVDC系统(包括ECO)
首先要强调,所有采用市电直供的IT设备都必须满足一个大前提,即支持双路输入。两路输入互为备份,一路断电后由另外
一路供电,切换过程不会影响业务的运行。对单路供电的设备,则只能采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或HVDC)或使用STS在断电时及时
进行电路切换。
采用这种供电架构一般会有两种形式:负载均衡方式和主备方式。
几乎所有模块化电源(模块化UPS、HVDC、通信电源、服务器电源)在设计时都会要求每个模块可实现均流,即按相同比例平
均分担整个负载。对于普通服务器来说,两路输入分别来自市电/ECO和UPS/HVDC,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负载。比如,市电效率为
100%,UPS效率为94%,则供电系统整体效率(不考虑服务器电源转换效率)则是97%。
通过对服务器电源软件的更改,可以调整各电源模块承担负载的比例,比如让市电承担100%的比例(即市电主供),另外一路
UPS/HVDC作为备份,只在市电故障时才对服务器供电。
其实这种方式在整体效率上已经与互联网企业的各种定制化方案没有太大差异了,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由市电来供电。所以
对于比较重视效率,又不希望有太大改动的用户比较合适。但实际上愿意采用这种供电架构的用户并不多,用户通常还是更愿意
采用传统的方式。
市电+定制服务器(市电主供+电池热备)
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采购量与技术实力使得他们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这种架构一般需要配合定制服务器,以使用市电为
主,其他方式仅作为备份。对供电架构来说,总的趋势是从集中到分布式供电。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市电主供+电池备份(或UPS、
HVDC等)在可靠性上显然不如传统的UPS+UPS(2N或N+1)方式,但随着备电系统下沉到微模块内、机柜内、甚至服务器内,服务器
本身的可靠性在提升,所以综合来看,市电+定制服务器的方式并不一定比传统方式的可靠性更低。
上文提到,如果仅比较供电系统整体效率的话,互联网的各种定制方案并无明显优势(都采用市电主供的前提下)。其优势主
要还是体现在整体方案的部署速度、空间利用率、服务器电源效率、后期维护、综合成本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