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季益顺大师手工紫砂壶紫砂壶作品的请联系:
季益顺,196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行业协会壶艺专业委员主任,收藏监赏委员会主任。
国际、国内权威性艺术展评多次金奖获得者。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扛鼎人物。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供职。
1960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自幼生活在陶瓷世界之中,紫砂陶的高雅艺术熏陶着他的童年,也培养着他对紫砂艺术的悟性与天赋。
1978年踏进紫砂工艺厂后,师从著名紫砂陶艺家、高级工艺师高丽君学艺。恩师如母,言传手教,使本来就灵性、聪敏的他,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深造,使他在陶瓷设计理论方面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天赋加勤奋,再加上吸纳了高等学府的正规化理论,使他具备了一个艺术大家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从此,他在紫砂艺术领域里自由地驰骋,创作出许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紫砂壶艺精品。
他继承传统,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 “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
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
2006年,他创作的《江南水乡一景》五件组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金奖,作品《紫气东来》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另外,多件作品参加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展评,获金质奖。
一、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二、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三、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四、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五、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