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匡古艺术品有限公司 吴先生 金子般的承诺,钻石级的信誉 2016中国上海国际古玩艺术品展览会火热征集
今日头条关注——2016第二届上海国际古玩艺术品展览会收费标准
砚台作为中国文化文明传承的重要书写工具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而且被历代文豪墨客们推崇为文房四宝之首,在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穷酸书生,只要是读书人都能以拥有一方质地优良的砚台为荣,特别是历代帝王如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南唐李煜,宋徽宗,清代的康熙、乾隆无不是以得到一方名砚而“龙颜大悦”。那些历史上的文豪们就更不用说了,从双王父子开始算起,砚台——特别是名砚,一直是文人墨客毕生追求而不等得其一二的。现在就对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几种砚台粗略的做下介绍。
端砚——名砚之首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为砚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名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质量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真是好的东西必须经过淬炼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朝以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质量就没有那么好了。
端石的开采是非常艰巨的,因此古代的砚石真是得来不易。从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在端溪」中说:千大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可看出采石过程是非常艰巨。唐代诗人李贺在扬生端州青花紫石砚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意思是说: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他赞美端石的名贵和颂扬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艺。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质量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质量相关了。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长出眼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质量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佳,紫色最下。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端砚的石质能达到致密、坚实、幼嫩、滋润,这与端砚的石品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端砚石品中有蕉叶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砚石质地致密、坚实、幼嫩、润滑,发墨而不伤毫,就能成为一方好砚材。
歙砚——系出名门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现今江西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人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就是古歙砚,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歙县)加工和集散而得名。始于唐开元年间。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明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婺源古属歙州,故得名。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温润如玉,墨峦浮艳。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等。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石品很多,大致分为眉纹,是歙砚石中花纹之一。眉纹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雁湖、对眉子佳。歙石中还有罗纹,石纹如丝罗形状,可分金花罗纹,操作数罗纹、松纹罗纹等。金星纹理也是歙石的一个品种,是砚石中融有谷粒的结晶物,撒布砚面,在光线照耀下,熠熠发光,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古代称为,罗纹砚,石纹有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纹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眉子砚,石纹像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雨点金星砚,星如雨点,灿然遍地。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歙砚的制作与端砚的制作差不多。造型多样化,工匠用心立意后取材,达到歙石端庄、设计美观大方、浑厚特点。如北京故宫收藏的歙石竹节砚、歙石鱼子竹节砚。
洮砚——国宾之礼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宋初,王陬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则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欤!陇上鄙处西北(诸如洮砚),关山险阻,而彼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实不幸产于斯土,则其名不若端与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与歙之远且速,自不待论,此洮石之一厄也。虽然,龙泉之剑,不能长埋于丰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于荆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况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足为文房之至宝,足供秘阁之清玩者哉。用是虽产于陇上,前贤颇已歌咏,惟断章遗句,终不敌端与歙之专书记载,故虽有耽嗜砚石者,言及洮石之音声色泽,终属茫然。遂使市者以赝冒真,而洮之实不见,购者以赝为真,而洮之名不振,职此之故,虽有超类轶伦之质,竟不能与端、歙之石争短长于文房。
澄泥砚——非石之砚
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而四大名砚中的端、歙、洮则均以老坑石的发墨好,而新坑的石料则远不及老坑。
虽然我们现代的书写习惯和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和传播却从来没断过,特别是在东北亚的文明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我们要继承和保留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文明遗产,不要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2016上海国际古玩艺术品展示会”隆重招展,上海市商务委批准,多家知名企业主办协办,上海匡古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受邀参展,世博展览馆1万多平展出场地,展览馆可查活动进度。我们将为入选的藏品免费进行纸质、平面、网络、电视等全方位媒体的宣传轰炸、我们将保证每一件入选藏品都能公平的享受展览会带来的实质性的价值提升,我们提供一方舞台,和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你只需登台亮相,便能实至名归。
如果您有藏品想出手请联系↓
藏品咨询热线: 吴先生 中国上海闸北天目西路218号2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