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无论是在造型、纹饰、包浆、手感和合金的配比方面,古铜镜作伪者的技术都变得纯熟而老练。“造假者会严格按照真品仿制,鉴别难度很大。他们多以老镜拓模,在纹饰、形制上与真品无异,我们只能从人工做旧的角度去鉴别真伪。不过令人头疼的是,目前都是高科技人工做锈,比如将古镜锈斑移植到新铜镜上,比如仿孔雀蓝锈的大量应用,都推翻了此前藏家对锈斑鉴定形成的经验。另外,以新铜镜的‘贼光’来辨别赝品的方法也已经落伍,因为造假者消除‘贼光’的手法先进。”杨华说,正确的鉴定经验需要不断摸索学习,与时俱进。
对于青铜器收藏行家杨华来说,局部作伪的欺骗性更高,且造假高手也更热衷于这种作伪手法。“将品相较差的铜镜或者不同朝代的铜镜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唐镜仿汉镜精品,比如仿制添加隋唐时期半浮雕、深浮雕的工艺,这些造假高手修修补补,二次加工做出来的铜镜往往真假难辨且卖价极高,目前流通量也较大。因为高利润还催生出了造假产业,所以藏家对于市场中汉镜和隋唐铜镜的精品应该格外警惕。另外,在普通铜镜上添加或改刻纹饰使其变身稀缺品种,也是需要重视的作伪。还有将残破的老铜镜重新拼接,或将铜镜残缺的部分去掉改造成小铜镜的作伪也比较常见,不过鉴别起来相对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