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丢勒就进行了大量创作版画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宗教画,以其一定的实用性而为民间收藏奠定了群众基础,创作版画也由此发展出堪与油画、雕塑比肩的历史,使得许多后来的艺术大师,如伦勃朗、蒙克、毕加索等都有创作版画面世。中国的创作版画,可以追溯到明代出版商兼文人画家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虽然这两部书反映了中国独特的版画美学,但它本质上是文人的案头清供,受众面比丢勒宗教题材的创作版画要小得多,只能在文人学士、官宦之家等上层阶级中洛阳纸贵。老百姓青睐的是具有生活使用价值的复制版画,如年画。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经过鲁迅的倡导和“新兴版画运动”的推广,创作版画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收藏国内的创作版画,不仅仅是收藏一个不到百年的年轻画种,而更是在分享艺术家从这份年轻而得来的艺术活力,无论对收藏者心态的健康、智性的愉悦或审美眼界的拓展,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看到创作版画对活跃思维、保持青春活力的实用价值,许多明星也从事版画创作,如披头士、藤原纪香、周杰伦等,甚至作家、设计师都从版画收藏中汲取创作灵感。不过,这同时也使得创作版画无法像复制版画般拥有可以量化的收藏标准,例如画面的精美程度、版次的多寡等。以复制版画的标准可判为瑕疵的画面效果,在创作版画那里却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美学追求;复制版画的印数越靠后,价格也会相应降低,而有些创作版画却以大量复制的形式获得一种规模化的、体量化的气势,每一张都有相同的价值含量,不会因版数而贬值。因此,收藏创作版画,要对艺术家的学术理念有所深究。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