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灿若金的风磨铜铜质(底足露胎处可见);
2、"大明宣徳年製"六字款,应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馆阁体。
3、仿宋烧斑(内壁保留,外壁可能遭受了"磨新厄"。
4、外奢口,内直壁。口沿厚,器壁薄的设计,既显端庄厚重却又节省了当时就属贵重的风磨铜材质,正所谓"匠心独运"!
5、狻猊耳的鬃毛刚劲有力,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
6、内膛底有"凿金厄"(实为铸疤),有圆圈状旋削痕和放射状刮铲痕。
7、经无损检测,内含六种金属元素,属高锌黄铜,并不含金银,证明风磨铜本身就黄灿若金,无需添加金、银!很多后仿之器为了追求风磨铜黄灿若金的色泽,而添加了金银。
8、其绝佳音质,对应了"六至十二炼的猜想(其实,文人的六至十二炼乃是虚数,非实数。比如:"百步穿杨"未必正好是一百步,也未必穿透杨树。进口的风磨铜本身就是优中选优的上等黄铜,无需多炼!次数炼多了,锌易挥发殆尽,岂不成了红铜)
9、此炉采取先铸耳,再与身合铸的分铸法。(原因可能有两点:1、采用一体合铸,由于器身薄而双耳厚实,冷却时收缩比例不一、快慢不等,造成炉体内强大的应力,很容易将炉身撕裂或变形,成品率低;2丶也有学者认为是仿商周青铜器传统做法。
宣三炉至今未能筛选出公认的标准器,我猜想也很有可能大家把它归类到清代炉里去了,就如当年的元青花,无论是专家、学者或古玩商都不约而同地将其归为明青花,直到某外国学者"研究发现",才改变了"元代无青花"的旧论。
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辨炉方法:他们既不看铜质,也不辨款识,更不究其铸造方法及加工工艺,而且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与"第一感觉"来断代,这份自信完全凭借他"多年来阅炉无数产生的直觉"。这让我联想起我儿子有一回看电视,发现毛泽东的扮演者换成了另一个人,直呼"他不是毛主席!"我感觉好笑,心想:我就带你去天安门看毛主席,你也不会觉得象!因为他脑海里的真正的"毛主席"就是之前的那个扮演者!
也有一些研究者,只以炉内某一金属元素含量的高低来推算和划分炉的年代,这种 做法我个人认为欠缺了科学的严谨性,且无史实作依据。
今下发一炉,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无论对错,可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为早日揭开宣三炉上那层神秘面纱而努力!
ID: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