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中国五冶大学高新校区动车高铁司机专业定制招生
咨询报名电话:
咨询报名QQ:
招收对象: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等
招收专业:高铁司机、动车司机等
办学特色与优势专题解答(一)
我院“辅导员+班导师”管理体制是指在坚持和加强“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学院聘请优秀的专业教师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技能教育、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给予指导,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施“辅导员+班导师”管理体制为现代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目的是促使教师发挥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文
一、“辅导员+班导师”的职责区分
(一)、辅导员职责
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辅导员的首要任务。面对新一代的职业教育学生,新的思潮和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头脑,这就需要辅导员在他们人格逐渐趋近定型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辅导员应围绕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调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冲击。
二是对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学生课余活动是中高职学生锻炼自我能力的场所,辅导员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特长,给予不同的指导,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业之外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辅导员大都是大专毕业,都有过亲身经历大学生活的经验,辅导员应给学生传授自己的宝贵经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并且很快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初中起点的学生心理相对脆弱,升入中高等职业教育后,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值,以及交往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预防为主,教育为本”,对心理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要及时面谈咨询,疏导问题压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找准定位。
另外,在实施“班导师”制后,还要经常组织导师座谈会,听取导师的“导学”反馈意见,与导师加强沟通,从而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二)、班导师职责
班导师需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有较深的造诣,具有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程培养内容,具有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能力,具体职责如下:
一是对学生学业进程设计的引导。在一年级时,班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充分了解所带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设计四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业进程,对自己的学业有个完整的规划。
二是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辅导。指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及其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专业的辅导与教育。
三是对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引导。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按照专业职业技能实训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四是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答与职业规划的指导。在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在普遍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针对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面对就业迷茫的学生,给予更好的鼓励与教育,使其自信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辅导员+班导师”管理体制的优势
“辅导员+班导师”管理体制的优势就是在加强原有的辅导员制度基础上, 引入班导师制与其共同配合,两者各行其责,相互支撑,逐步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机制。这有利于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对于辅导员而言,有利于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深化、细致,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在传统的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一名辅导员要带200多名学生,造成辅导员“一对多”的单一教育管理格局。辅导员既要做红脸,又要当白脸,在完成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教育等工作任务后,还要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真是力不从心、难以顾及,工作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严重。引入“班导师”制后,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为50名左右,很容易做到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频率高、针对性强、内容层次上有深度,这时的辅导员也等于有了4名教师或干部的支撑,更有时间和精力做细、做深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辅导员认真听取班导师的意见,与班导师共同探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辅导员+班导师”体制的相互作用
班导师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班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不同在于辅导员工作侧重“管”,而班导师工作侧重“导"。因为初中起点的职业教育学生,一味“管”的太严、太细容易养成他们的依赖心理,而相对较粗放的“导”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虽然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同,但是班导师对学生的引导给辅导员的工作起到了潜在的促进作用,而辅导员将工作中的问题与班导师沟通可以使之更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因而两者的关系既不是相互独立,也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合作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角色定位上两者相互补充。刚入学的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不可能从专业教师那里了解到有关本专业的信息,而新生又要对职业教育有个大致的了解,辅导员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第一领路人。总体而言辅导员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热情。所以,新生一般乐意从辅导员那里了解新环境下的学习和生活。但是,辅导员大多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对专业的了解是很肤浅的,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实施班导师制之前,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般由辅导员掌握。由于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很多,没有精力顾及到每个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非专业教师的辅导员从能力上也不太可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实施班导师制,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是很多,这使得导师有精力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且班导师作为专业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向更细的专业方向发展、深造。第二,在角色定位上两者相互促进。班导师既扩充了辅导员的队伍,又强化了“教书”和“育人”的职能。班导师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学生在专业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指导。所不同的是班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多是个别性的,而辅导员多是集体指导和集体的事务性管理,如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违纪处理等。班导师与辅导员相互联系,形成了教书育人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