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明清绘画中的画鸡图说

在绘画中,“鸡”是历代画家乐此不疲的重要题材。至少从宋代开始,便有以“鸡”为主题的绘画流传于世。直到今天,在画家笔下,仍然可以见到各种雄姿英发的“鸡”的形象。就其原因,不外乎在传统文化中,“鸡”承载着很多的吉祥寓意。早在汉代,韩婴便在《韩诗外传》中提出“鸡有五德”之说。所谓“五德”,是指文、武、勇、仁、信:因头戴冠者,所以称为“文”,有“升官”和获取功名之喻;足搏距者,称为“武”,公鸡成为武将的象征;敌在前而敢斗,称为“勇”,如《斗鸡图》即属此例;见食相呼者,称为“仁”;守夜不失时者,称为“信”,俗语有“天鸡报晓天下知”之说。若人能具备此“五德”,便是几近于完人了。所以作为长盛不衰的画题,“鸡”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许。当然,“鸡”本身与“吉”谐音,故有“大吉”、“吉祥”之义。现代很多画家如陈大羽等经常便以大公鸡为题创作《大吉图》,就是取其谐音。

  以“鸡”为题材创作的绘画最早追溯到何时,现在并无明确的年代可考。但从传世画迹中,我们发,早在南宋时期,就有“鸡画”留存于世。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画两只鸡雏,仰头相望。其画法工整细致,具宋代院体画典型风格。画面本身并无明确的涵义,但因乾隆在对开裱边中题诗,使整幅画的意境得到升华:“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承场啄,谁怜空腹饥。展图一系矩,触目切深思。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由两只孤独的鸡雏想到离开母亲之后饥肠辘辘的小鸡,进而联想到待哺的灾民,体现出诗作者身处庙堂之高而怀江湖之思,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为简单的画面增加了新的注脚。有意思的是,乾隆在裱边题诗之外,意犹未尽,还特意临摹了一件。其临仿之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则藏有一件该临作的缂丝,可以见其临作的大致风貌。临作中鸡雏的构图与李画大致接近,但其赋色与笔法已相去甚远。因缂丝是在原画的基础上绣上去的,画的风神自然已与原画迥异,无论画法还是题词均非乾隆原笔,但题词的内容则是乾隆的本意:“待饲摹李画,吾心重念之。设如歉岁值,谁救小民饥。独我诚深懼,诸臣顾共思。子与举稷语,应各慎攸司”,也是和前题一样,进一步深化其忧国忧民之思。在题诗之外,尚有跋语:“偶咏宋人名流集藻画册中李迪《鸡雏待饲图》,恻然在怀于灾壤饥民之无救也。因摹其画,即用题迪画韵成什,命泐石以示为民父母之官,题李诗并书于左”,据此可知他曾将此临摹之画摹泐刻石,以此警示那些为父母官者,时时刻刻需以民生为本,体恤民情。(图1

艺术品鉴赏了联系余主任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