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吉州窑瓷器买卖交易市场哪里好

  • 发布时间:2017-04-01 20:18:23,加入时间:2017年03月21日(距今3030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490号
  • 公司:深圳崇鑫国际艺术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林先生,手机:13823024425 QQ:3458196780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这里曾是古东昌县的县城所在地,属吉州管辖,故称"古州窑"。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产品丰富而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向往,是我国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窑遗址之一。

日本藏家旧藏,此盏内外施黑釉,碗底内有木叶纹,木叶的筋络分明,叶柄和主筋呈青黄的暖色调,折卧于带有青蓝色调的叶片中,木叶曲卷折迭姿态,充满着禅意,圈足及底露胎,胎呈深米黄色。木叶盏可能为禅寺僧人们订制的特殊专用品种,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颇近于禅理。吉州窑以木叶为饰是南宋时期创烧的一种釉下装饰新工艺,将树叶贴在茶盏的瓷坯内,再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过程中树叶烧亡,只留一叶清晰轮廓覆于碗内,与釉色融于一个平面之中。各类此盏之木叶,大小不一,无一片雷同,且都可以看出是窑工信手取来,并无任何刻意选择,取其“贝叶”之意境,而不在于形。传世及出土所见木叶盏,其碗心木叶多经脉含糊不清,此件木叶纹轮廓、经脉极为清晰,为吉州窑同类器中极少之上品。 在中国的陶瓷文化中,吉州窑可谓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窑口。 众多吉州窑作品中充满了禅的智能与美学特征,实则也并非偶然;吉州窑产生的主要原因便注定了吉州窑器物中禅意诗征。吉州窑产生在赣南地区,在唐宋时期,赣南是中国禅宗寺院密集、大师辈出的地区。在此种特殊环境中,吉州窑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甚至是约束。大禅师们按照禅宗哲学与美学的要求,指导和规定为寺院生产法事所用及僧侣们日用的陶瓷器物。禅意吉州窑器主要集中于茶器、香器与花器三个方面,近几年出土的吉州窑产品中,有见其玳瑁釉产品之炉、瓶、盒三件一套者。通过对这些器物的整理与研究,让今人可通过此三种渠道更进一步了解和亲近那时禅寺中禅僧们的禅意生活。

南京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品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

瓶唇口,直径,丰肩,圈足内隐,腹部向下渐敛。瓶身通体施黑釉,釉色凝厚,温润雅致,幷以剔花技法在瓶身两侧各饰一组双凤纹,纹饰处露出黄色胎骨,两只凤凰首位相接,飞舞于祥云间,刻画生动,颇有金石篆刻韵味。
“南有吉州......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见证!”
郭沫若(1965年访问吉州窑遗址留)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兴于宋代,增加黑釉瓷品种;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吉州窑地处吉安县东南隅,位于永和镇境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面对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吉州窑在当时“海宇清宁”的环境下,又在邻近的丰城洪州窑、新干塔下窑、临川白浒窑、永丰山口窑和赣州七里镇窑等的相互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
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至宋代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吉州窑器物造型精巧,装饰手法多样,特别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树叶纹、剪纸贴花装饰技术堪称世界一绝。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色彩的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研究中国陶瓷制造工艺、陶瓷业发展史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重大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这类古窑遗址的保护。1965年郭沫若在吉安访问时,对吉州窑的遗址状况很关切。他说:“南有吉州,北有磁州,还有景德,古窑瓷片在国际上都很珍贵,要妥善保管,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见证。

吉州窑向为宫廷所珍,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清宫旧藏吉州黑釉瓷甚多。其中一例: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此藏品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2001年,吉州窑遗址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吉安县把“保护和开发吉州窑遗址”列入该县21件大事之一。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弘扬吉州窑古陶瓷文化,各大博物馆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展出馆藏吉州窑精品瓷器的方式提高吉州窑关注度,增强对吉州窑瓷器的保护意识。例(图1)南京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黑釉四凤纹瓷瓶》。此唇口,直径,丰肩,圈足内隐,腹部向下渐敛。瓶身通体施黑釉,釉色凝厚,温润雅致,并以剔花技法在瓶身两侧各饰一组双凤纹,两只凤凰首位相接,飞舞于祥云间,刻画生动。

世界各大博物馆及资深收藏家均藏有吉州窑精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吉州窑顿时万众瞩目,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欧美各大博物馆甚为馆藏一件吉州窑精品以求善美。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高20.3厘米,由丽塔•安纳伯格•海增•慈善信托基金于1985年购藏捐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5展厅,编号1985.87。(Vase with Flowering Plum Date: 13th-14th century。Medium: Stoneware with reserved, carved, and painted decoration on brown glaze (Jizhou ware)Accession Number: 1985.87,On view in Gallery 205)此只梅瓶与上述所提的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极为相似。与此同时,吉州窑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例(图2):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剔花凤凰纹梅瓶》。此藏品唇口,直径,丰肩,圈足内隐,腹部向下渐敛。瓶身通体施黑釉,并以剔花技法在瓶身两侧各饰一组双凤纹,纹饰处露出黄色胎骨,颇有金石篆刻韵味。此只梅瓶与上述(图1)所提的南京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黑釉四凤纹瓷瓶》极为相似。

匡复艺术•翰风国际将于2015年秋季拍卖会第28号拍品(图3)与上述南京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黑釉四凤纹瓷瓶》及《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剔花凤凰纹梅瓶》(详见图1、图2)几乎完全一致,由国内资深收藏家提供。

盏撇口,斜腹渐收,瘦底,圈足。通体施。盌心微凸,外壁施仿玳瑁有近足不,内壁上以剪纸贴花技法饰三菱形开光内书「金玉满堂」、「早入中书」。
此茶盌同时使用剪纸贴花及窑变两种装饰技法烧制,且能达到如此完美及清晰的纹饰实为难得。剪纸贴花需要使用两种不同颜色釉料才能形成,而釉玳瑁釉为窑变釉,其原理是在胎体上使用两种氧化铁含量不同的釉,燃烧时产生交融及流淌的效应,如同玳瑁纹理。而如此盌能同时达到双重装饰效果则很不一般。
剪纸贴花装饰技法为吉州窑工匠首创,相同之例可见见李辉柄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下)》,上海,1999年,图217:以及Basil Gray着,《Sung Porcelain and Stoneware》,伦敦,1984年,页127,

图100: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也藏有两例,见Rose Kerr,《Song Dynasty Ceramics》,伦敦,2004年,页109,图110。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中也有一例,请参看拍品编号177。

千秋庭,东京
展览
千秋庭,《创立十周年纪念展览会》,东京,2006年,图录编号79
佳士得,《古韵天成:临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览》,香港,2012年11月22至27日;纽约,2013年3月15至20日;伦敦,2013年5月10至14日,图录编号43
仿剔犀纹梅瓶是吉州窑中罕见的品种。此一装饰是入窑前用浅黄色釉在黑釉上绘制出剔犀风格的图案后,再经窑烧而成。烧制过程中浅黄釉与黑釉交融,纹饰稍有流淌,并产生蓝色乳浊窑变,使装饰效果愈加丰富。相似的吉州仿剔犀纹梅瓶见诸著录的有三例,一件出土于江西省樟树市南宋墓,载于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14,86页;一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载于东京1982年出版《Oriental Ceramics:the World’sGreat Collections》,卷1,单色图版95;另有一件售于纽约苏富比,2014年9月16日,拍品103号。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有一件南宋剔犀如意纹梅瓶,载于东京2004年出版《宋元的美》,图录编号44。漆器剔犀纹饰亦为银器所效仿,见河北2004年出版《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卷2,168页,编号300 (图一)。

黑釉及褐釉器
来源
佳士得,《古韵天成:临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览》,香港,2012年11月22至27日;纽约,2013年3月15至20日;伦敦,2013年5月10至14日,图录编号41
木叶装饰是吉州窑。富有创意的艺术创造。此种工艺需先把树叶贴在素胎上,再施以黑釉。当坯件在窑炉中高温烧造时,釉料和树叶间的化学反应会在碗中留下琥珀色的叶形影像。值得指出的是,在烧造过程中,树叶的边沿容易卷曲,因此造成不完整的叶形影像,如本件斗笠碗一样能呈现完整叶形的例子殊为难得。
把自然界易逝的树叶保留于恒久的陶瓷材质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诸种哲思,而吉州地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尤甚。江西是禅宗「一花开五叶」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宋代的吉州境内有超过五十座襌宗寺庙,为江西之冠。
在吉州木叶碗的几种器形中,以如同此器的斗笠形大碗。为少见。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珍藏有一件类似的斗笠形吉州木叶碗,被定为重要文化财,著录于1999年东京朝日社出版《宋磁》,117页,编号7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另一件相似的例子,载于1978年台北出版《宋磁特展目录》,50页,编号20。

千变万化吉州窑

  吉州窑由于无法改变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实,形成了重釉轻胎的生产习惯,在坯胎制作上较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变化,博采众长,丰富多变,各地窑场主要瓷品的釉色在这里几乎都有生产,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以黑釉为大宗,在同时期各窑场中釉色。为丰富。各种釉色瓷器烧造的大致情况是:唐、五代主要烧造酱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有名、。具代表性,也是产量。大、品种。丰富、装饰工艺。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他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1964年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3厘米。上半部盖塑成蹲踞的狮子,狮侧目昂首,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狮颈部挂有三个铃铛,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下部台基塑成一莲花须弥座。莲瓣有的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别有韵味,绿釉肥厚光润,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安徽省博物馆藏。

  从工艺特征断年代

  在施釉方面,吉州窑除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等工艺精致的瓷器外,一般釉层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少见流釉现象,琢器釉层较薄,器内壁多不施釉。北宋及北宋以前,为了防止粘釉,器物均施半截釉;南宋时期,使用窑钱(垫圈)来保持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有效地防止了粘釉,这样器物外壁只露少许胎,即通常所说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窑钱趋薄,使得器物内外壁满釉,仅圈足内露胎。因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受釉冷却快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纹和许多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但置入水中后,水分会迅速填满釉层表面的毛孔,釉面就会显得浑然一体、晶莹剔透。

  从釉面特征看新老

  老瓷使用天然矿物釉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之年深岁久,多有使用磨损痕迹,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瓷,器表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原料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过蚀法,仍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显得扎眼。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