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和》回收瑞士腕表系列包括:百达翡丽、朗格、宝珀、雅典、宝玑、格拉苏蒂、江诗丹顿、积家、帕玛强尼、法兰克穆勒、雅克德罗、理查德·米勒、梵克雅宝、爱彼、万国、宝玑、伯爵、劳力士手表、帝舵、欧米茄、卡地亚、芝柏、萧邦、百年灵、宇舶等瑞士腕表。
回顾过去百年,奢侈品行业其实花了很久才完成地理和阶级上的扩张。1893 年,Georges Vuitton 第一次把平顶行李箱从欧洲带到芝加哥世博会,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到上世纪 60 年代,因石油富裕起来的中东富翁们成了这些昂贵配饰的消费群体。70 年代接棒的是 GDP 总量居世界第三的日本。而现在,中国消费者成了各个品牌争抢的对象。
阶级扩张则可能是从上世纪 20 年代香奈儿发明 No.5 香水就开始了。到 70 年代,卡地亚还推出了一个 Les Must 珠宝系列,让那些买不起 Panthère 项链和 Tank 手表的人也能消费。这个过程被形容为“sortie du temple”(走下神坛)。
在此之后,这个行业开始了异常迅速的发展。按照贝恩的分类方法,它在过去 20 年还经历了更多品牌走下神坛(1994 - 2000)、民主化(2001 - 2007)、危机(2008 - 2009)以及中国牛市(2010 - 2014) 四个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全球奢侈品消费者人数翻了三倍,达到 3.3 亿人,而他们在购买贵重珠宝、手表、服饰、包袋等上的增速,是全球 GDP 的 2 倍。
但你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这个行业都是依靠地理和阶级的不断扩张在积累新的消费者,而最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商品渠道、信息渠道、品牌价值等却从未发生过大的改变。
现在,唾手可得的果实都被摘光了——从 2012 至 2015 年,如果扣除中国消费者,全球个人奢侈品消费市场其实是萎缩、而非增长 2%。全球奢侈品市场较去年增长 4%,达 1.08 万亿欧元。其中市场份额及增速排名第一的都是奢侈汽车,分别占到 40.5% 及 8%。而个人奢侈品则成了除了游艇、喷气机外(下跌 5%)表现最差的领域,跌幅达 1%。
由于中美市场均不景气,拉动奢侈汽车消费的主要还是欧洲市场。全互联、自动驾驶汽车成了焦点,而临时概念店(pop-up concept store)和移动展厅(mobile showroom)等新的销售方式也受到欢迎。
整体来看,奢侈品消费都变得更以体验为导向。在户外,这体现为消费者对旅游、休闲等娱乐活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室内,则体现为优质设计及艺术品消费的走热。后者越来越被视为一种不错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