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书法

看完这一篇,收藏杯子:你就能叫出所有杯子的名字!

  • 发布时间:2018-08-14 08:57:50,加入时间:2017年04月11日(距今3036天)
  • 地址:中国»广东»珠海:民强大厦三楼319号
  • 公司:故新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李小姐,手机:13824196936 微信:Adela1029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杯子,数千年来形制一变再变。要想知道数千年来杯子的流变规律,得结合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杯”字起源于“抔”,双手合捧之意。最早的杯是椭圆形的,两侧有耳,又名耳杯,要双手持耳捧起来,喝酒。商周时饮酒的青铜觚,有一些是带把手的,汉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当于把的功能。

耳杯装上酒,还能漂在水上,陶瓷不行,青铜不行,要用木胎漆器,所以“杯”字从“木”。

汉唐时,漆器被瓷器取代,瓷杯不再做成耳杯的椭圆形,而是圆的。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的方便。茶始于汉,盛于唐,天下饮茶多用瓷杯,从此茶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唐代时白瓷兴盛起来,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但白瓷并不被上层社会接纳,进入朝廷是元代的事了。

↑这是存世的唐代邢窑茶碗,那时的茶碗直接径在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茶杯大多了。

唐代的另一种茶杯是托盏,为了防烫手,在茶杯下加了个托盘,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盖碗。

奇怪的是,中国的瓷杯一直没有把。不是瓷工不能做把手,估计是没想起来,有把的马克杯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的。唐代倒是有一种把盏,把底足做得很高,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又名高足杯。

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饼碾成粉末,放葱姜盐在沸水中煮,好像现在人喝汤。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

茶饼

碾茶工具

为啥一定要茶沫呢?当时有一种风靡全国的游戏,斗茶,几个人聚在一起点茶,比谁杯中的白沫多,持续时间长。白色茶沫,当然是黑色茶杯衬托得最清楚,所以宋朝流行黑色茶杯。

原本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不成想被黑瓷占了先机,徽宗还特地写了篇《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的朋友说到宋代,必称汝窑,仿佛每个宋朝人都拿着汝窑杯,非也。宋人用的瓷器可谓五光十色,汝窑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能代表当时主流审美趣向。

汝窑天青釉碗,宋

宋代称茶杯为盏,多是阔口、狭足,直壁,倒着看像一个草帽,故名斗笠盏,或者笠式盏。还有一种漏斗形的茶盏,比斗笠盏高一些。这时的茶杯种类还是相对单调,到了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器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习俗,随习俗而变。明代改用泡茶法,最适合品鉴汤色的是白瓷,所以明初定窑白瓷盏最受推崇。

但那时定窑已经停烧了,就以景德镇窑的茶杯代替。明代景德镇窑白釉水准超过了定窑,润如凝脂,被后人称为甜白釉。上图中的宣德杯是半圆形,如同鸡心的下部,故名鸡心杯。

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分开了,杯开始比碗小。

 

杯变小是受到酒的影响,过去酒的度数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打虎,要是换成二锅头,他店都出不去。

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厘米的杯,一个人可能都喝不掉,所以开始把酒杯做小,这种小号的酒杯又影响到了茶杯。

有一种难以抗拒的美:叫做景泰蓝

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

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

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古玩交易经纪人:李小姐(跟手机同号)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