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伊河一路向南,途经多处古代遗址,在陪同者关于此地传说故事的讲解中,被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面环抱的烟云涧村出现在眼前。一尊近两米高的仿古洛阳鼎端坐村口,街道两侧“青铜坊”“周鼎仿古工艺”等招牌依次排开,营造出与周围村落迥然不同的气氛。 “这儿是全国 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和青铜器产品集散地,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长方长站的言语中流露出一股骄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村民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如今烟云涧在全国颇有名气。 当外界惊叹于烟云涧青铜器之精美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青铜铸造业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烟云涧青铜器手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伊川烟云涧到九皋天室山一带就被王室列为祭祀天神的宝地,而烟云涧是青铜祭祀礼器的重要制作铸造地。 在较早从事仿古青铜器制作的几名老师傅口中,烟云涧重拾青铜器技艺是受外界启发。当时隔三岔五有人到村里收购老物件,村民手中都没有,却由此得知一个重要信息——老物件有市场。联想到烟云涧的历史渊源,有村民动起了脑筋,潜心琢磨已多年无人问津的青铜器制作方法。 “咱没有古董,做点仿古工艺品应该有人喜欢。”64岁的周书欣说,他小时候就看村里的叔伯大爷捣鼓青铜器,后来自己也成了很受推崇的师傅,初衷只是想多少挣点钱,干这行应该比种地强。 到上世纪80年代,学习仿古青铜器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多,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逐步公开化,相继出现几个作坊式的小企业。1995年,烟云涧村仿古实验厂成立,带动15户村民联合生产,并引进了现代电动工具,青铜器生产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烟云涧村800多户人家中,已有257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从业人员近900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900万元,拥有公司型企业34个、百万元产值以上的厂家店面18家,成为全国知名的仿古青铜器制造基地,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直到今天,方长站拥有全村规模 的青铜器企业之一,按他的说法,“挣的还是一点工钱”。“大部分按利润5%到10%的价格卖给批发商,批发商怎么卖、卖给谁我就不知道了。说我们造假,卖假古董,真是有嘴说不清。” 对烟云涧的一批老师傅而言,还有更大的隐忧萦绕心头。 “量一大,活儿难免就会粗糙,这是伤根本的大忌。”周书欣说,烟云涧之所以挣得名气,凭的是老一辈的精湛工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傅直言:“你看他们做的东西,厂大了有几个活儿好的?有的扫一眼就能看出比例不对。” 目前,烟云涧产品有包括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复仿制品、人物造型和工艺品三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大到高16米、重几十吨的,小到5厘米高、0.15公斤重的,都难不倒能工巧匠。“天子驾六”“马踏飞燕”等微妙传神、栩栩如生的青铜作品,令无数爱好者折服。 然而,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批量化生产,当地人曾引以为傲的精湛工艺正面临挑战。手工精雕细琢很费工夫,为赶订单工期,一些企业会放宽标准。同时,越来越多人投身青铜器行业,受天赋、能力所限,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未来烟云涧将走向何方仍未可知。对村民来说,祖先留下的青铜铸造传统,就是他们00的安身之本。北京翰海专家领导走进古鈺斋开展鉴宝活动,挑选民间优良物品,免费送拍知名的一线拍行。
征集门类:书画、瓷器、翡翠玉器、佛像、杂项、文房四宝、紫砂、田黄、瓷板画、鸡血石、奇石等。
详细情况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