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历来有“习武德为先”、“练拳兼修德”之说,这说明武术人思想品德和良好情操的教育十分重要。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非常的关注学生品质的养成,在品德教育上也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方针。学校一贯注重“武术武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特色教育等”素质教育培养,实行文武双修。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以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抓起学生们的德育教育。教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道德礼仪,很有助于同学朋友长辈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培养遵守礼节,礼貌待人,大方稳重的品质。学生的武德教育越深刻,学生以后的道路走的也会越来越稳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精神。武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教学中,武术有它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武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的一贯追求。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电视、电影、小说、故事的影响,出于对武术人物的传奇故事及精彩武打镜头的向往,以及文武兼备的追求,选择了武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却无法达到想象中的境界,或者说在枯燥的练习中体会不了武术运动的魅力,产生了一些情绪。尤其是一些调皮的学生,常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和行为,给正常的教学和同学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思想来引导他们,回归武术的真谛。
首先,武术学校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培育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团队意识,培养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一育人任务,必须贯穿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德育熏陶,学生就会表现出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习武者特有的精、气、神,大大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其次,少林寺武校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最鲜明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品质,能最生动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通过身体练习,器械练习,以及竞赛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勇敢和懦弱,果断和犹疑,协调和僵硬,遵守规则和投机取巧,顽强拼搏和怕苦怕累等等,学生的这些表现,有利于教师准确生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讲一些历史上的武林英豪,像李世民、林则徐、戚继光、秋瑾等,他们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兴旺,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将武术文化推向世人知晓的影视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的为国争光精神和吃苦耐劳,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敬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这种教育绝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训斥,而是应该把教育因素寓于各项练习及活动之中,教师的每一个口令,每一句话,每一个示范,每一次评价,每一个动作手势和每一种眼神表情,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信号和手段,使学生明确自己表现的对与错,从而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见,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是明确的,生动的,具体的,也是必须的,并构成评价武术教学的重要标准。
德育教育是少林寺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武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又有助于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武术课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具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为国争光的品质。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把德育教育内容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武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武术教学和德育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德育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武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和渗透固有的武术道德到德育教育中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广大教师应充分运用好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德育育人素材,让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使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使学生们做到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