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和珠宝》 奢侈品手表:伯爵、江诗丹顿、百达翡丽、卡迪亚、香奈儿、格拉苏蒂、劳力士、积家、万国等
手机:苹果 iphone、 威图
珠宝:卡地亚(Cartier)、蒂梵尼(Tiffany&Co)、御本木(Mikimoto)、梵克雅宝(VanCleef&Arpels)、宝诗龙(Boucheron)、宝格丽 (Bvlgari)、 Oxette、蒂爵(Derier)、绰美(Chaumet)、乔治杰生(Georgjensen)等
虽然暂时没有看到奢侈品针对中国市场或中国细分人群推出个性化产品,但其在中国市场在2012年前后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打法。“上下”并不是以中国概念被奢侈品集团相中的品牌,早在2000年,历峰集团收购的上海服装品牌“上海滩”,以及2012年开云集团收购香的港珠宝品牌“麒麟”均是先行者。
中国免税品集团董事会秘书常臻判断,未来奢侈品在在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理性增长,但是会发生结构调整,过去高速增长的高价手表和皮具会放缓增长,而个性化、以自用为主导的商品需求在增长。
甚至,行业还出现了更为激进的观点:在未来三至五年,老牌奢侈品将跌落至大众高端消费品牌,并完全告别暴利时代;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思维将成为奢侈品品牌新思维。
而贝恩将个人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分成了金字塔的三个层级:基础层是一些大众消费者也能购买的“轻奢品”,中间层是略微超出他们消费能力的中端产品,而高层则是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的顶端产品。放眼全球市场,2016年奢侈品牌从基础层和高层获得的营收比例都有10%的增长,而中间层则在萎缩。
这一变化显示了奢侈品正在走向两极:要么退出奢侈品市场,专做高端个性化大众产品,比如德国奢侈品牌HugoBoss削减旗下品牌,重心放在高端男装上;要么牢牢稳住高端品牌调性,通过扩张产品线来保持增长,比如以皮具起家的Coach推出了鞋履、服装线。
对社交媒体态度相当开放
个性化需求的背后推手,是新消费群体的出现。
和本土品牌一样,奢侈品在中国一样面临着品牌老化这一问题,他们也要想法设法面向新一代消费者。“有的时候不是从一个正数开始的,而是从负数开始的,怎么样由负转正,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蔡毅表示。
而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比海外的更年轻。“很多奢侈品在境外的消费群体,通常是在45岁左右,但是反倒在中国这个区间应该是在25~35岁这个区间。”纬度资本LCML创始合伙人兰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