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
魂瓶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
汉代、三国、两晋时期的墓葬出土较多宿有楼阁,飞鸟,廊庑,乐伶等等,宋代则相对女佣女官居多。魂瓶的出土对尚未找到墓志铭的墓葬的断代有指导、佐证作用。汉代三国的魂瓶器型较大,高宽之比相差较小,釉水失透,多为平底:到宋代的魂瓶则跟似于瓶状,旋削修足,多施化妆土,多数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元代也有造型独特的魂瓶。
魂瓶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着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以此对魂瓶为例:两件藏品沿用宋代魂瓶风格,造型简洁。
其中一件为坛状,夹砂青釉红陶,口部内凹,略带红褐色。魂瓶通高30cm。通体素面,肩与下腹饰三圈鸡冠状附加堆纹。口上有盖,盖为碗状,保存完整,可以取放。上方有神话建筑饰件。整体造型沉稳厚重、比例协调,宋代时期典型器物代表。
另一件魂瓶为罐状,泥质青釉灰陶,微残,器身饰釉,大多剥落。通身遍饰刻划纹,上身鼓起三道泥圈鸡冠状附加堆纹,罐口有拱形饰品和人物塑像。部分有残缺。魂瓶通高38cm。造型奇特、诡异多姿,富有浓郁的丧葬文化和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