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农林渔牧 » 农药

马铃薯枯萎病、黄萎病如何防治

  • 发布时间:2017-05-17 15:22:39,加入时间:2016年12月23日(距今3068天)
  • 地址:中国»山东»潍坊:高新区
  • 公司:潍坊康恩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徐经理,手机:15753618309 微信:xu908716 QQ:1299603285

马铃薯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真菌性病害,在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该从下薯种时开始预防,避免病害的发生。

一、枯萎病

马铃薯枯萎病菌复杂,遗传变异性大,抗逆性强,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

为害症状

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

发病条件

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二、黄萎病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枯萎性病害,病株早期死亡,又称为“早死病”,因病减产40%~60%不等,严重影响马铃薯的高产、稳产和经济效益。

为害症状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病株根部和茎部维管束被破坏,叶片的侧脉之间变黄,逐渐转褐,有时叶片稍往上卷,自顶端或边缘起枯死。轻病植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变褐干枯,或者仅l~2个分枝表现黄萎症状,严重的整个植株萎蔫枯死,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中存活越冬,能在土壤中和病株残秆上形成抗逆性很强的微茵核,可侵染下一季寄主,病原菌主要存在于薯脐、芽眼及表皮中。病原菌主要以病种薯、病种薯包装物及病土进行远距离传播,也可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人畜携带近距离传播。

发病条件

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病菌还可从根毛、伤口(包括不定根伸出点处的伤口)、枝条和叶片气孔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积水,土壤黏重偏酸,田间病残体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马铃薯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与禾谷类、其他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四年以上轮作,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

2.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薯。

3.消灭感病的杂草,如蒲公英、荠菜等。

4.农事操作应注意减少伤根,结合消灭线虫和地下害虫。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5.药剂防治

普防方案:

(1)下种时,用青枯立克倍+地力旺倍喷施定植沟,药液对准种块喷,以达到种块消毒、修复伤口的作用;

(2)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用青枯立克倍+地力旺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

(3)开花数量占1/3时候用青枯立克倍+地力旺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若等到谢花后再用药,此时的土豆已经进入膨大期长到鹅蛋大小了,细菌已经侵入,后期防治困难。

由于中草药制剂的独特优势之一——广谱杀菌,此方案对马铃薯疮痂病同样具有降低发病率的功效。

徐艺伟   QQ:  、电话: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