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
风帆蓄电池关于经济效益分析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可以采用统计的、数学的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应该依分析目的、企业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下面介绍几种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1, 因素分析法。把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各个原始的因素,以便确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种方法称为因素分析法,其要点如下:
(1) 确定某项指标是由哪几项因素构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顺序。
(2) 确定各因素与某项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乘方关系,函数关系等。
(3) 根据分析的目的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测定某一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因素分析法的每一层次分析计算也称为连锁替代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影响一项指标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依次的把其中每一个因素作为变数,暂时把其他因素作为不变数,逐个进行替换,以测定此因素对该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根据测定的结果,可以初步分清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从而抓住关键性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因素的排列顺序要根据因素的内在联系加以确定。
2, 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计算某项经济指标各项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析其内容构成的变化,从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结构分析中,能够掌握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按构成流动资金的各个专案占流动资金的总额的比重确定流动资金的结构,然后将不同时期的资金结构相比较,观察构成变化与产品积压的情况,以及产销平衡定额情况,为进一步挖掘资金潜力之明了方向。
3, 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动态相对数藉以分析指标发展的方向和增减速度。例如以某年作为基准年,该年的某一指标定为100,将以后几年的指标与该基准年的指标相比较,换成百分数,或者采用环比的方法以次来分析某项指标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