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跨世纪文化现向广大藏友免费鉴定、拍卖藏品
联系人:汪女士 TEL: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环球中心S2区1715
布币又称为铲币,因酷似铲而得名。一般认布币铸行的年代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但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街等出土了多件西周“青铜铲”(原始布币),与商代青铜铲进行
比较,认为布币最早出现于西周,有史记载:武王克商,发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布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空首布与平首布。其中空首布可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
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布可分为釿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
,三孔布。
布币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又因各国政权不一,布币各有不同,距今历史久远,现
存量极少,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王莽时期(公元8年-公元23年)复古,曾铸造过一批
布币,工整漂亮,因其像人穿的裤子,故又被称为“裤币”,但同样也是很少能见到了
。2015年的新莽十布一套10枚 起价:40万人民币。
空首布保留着农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大体可分为平肩弧足、斜肩
弧足、耸肩尖足和平肩平足四种类型。耸肩尖足空首布较为少见,有弧裆、方裆之分,
均为长銎,依其形制大小不同,亦可分为:特大型布,其特征为长銎,裆呈弧形,钱面
多无文字,带有文字或图案的更为稀少,通长145毫米,身长100毫米,肩宽57毫米,足
宽59毫米左右;大型布,形体似特大型布,但小于特大型布,裆较为平直,通长137毫
米,身长93毫米,肩宽65毫米,钱面铭文有数字或单字,多字的较珍稀;中型布及小型
布。据专家统计,空首布上的铭文、符号有200多种,可分为数字、干支、地名、符号
等,内容丰富,但很难判定文字和图案的含义。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化而来,原始的空首布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演变为
平首,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
文字。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
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
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平首布大致有以下品种:
圆肩或平肩弧足布。布上有地名和面额。同一地名之布有两种或三种不同的面额,如梁
地所铸者有“梁充五十当寽”,还有“梁正尚百当寽”、“梁半尚二百当寽”。钱文的
意思是说每50枚、100枚这种布重 1寽,这两种布的实际重量正好相差一倍。更多的这
类布分为大中小3品,如安邑、蒲坂、阴晋、山阳、言阳、安阴、共等布都分成二、一
和半3种。布币的实际重量约15克左右。币上地名如梁、安邑、阴晋、山阳等皆在魏境
内,故知这种类型的布币主要是魏国所铸。此币多出土于今山西万荣、侯马、运城、芮
城和陕西宜川、华阴等地,这些地方在战国时属魏。但在洛阳、新郑、济宁等地也有发
现,可知魏币在周、韩或鲁、宋境内亦可通用。
我国古代把一种类似铲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
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小型化,铸
成象征性的“镈”,成为了交换媒介,于是发展成了价值符号。因为“镈”“布”声母
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
布币初期制作粗糙,空首无铭刻,形制效仿农具铲,后期制作较为精良,初铸为实首,
进而为平首。足部由尖足渐变为平足,继而发展为圆足,考虑到钱币的携带便利,出现
单孔布、三孔布等币型。币孔的开凿,便于绳穿提携,易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