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传世的书画作品,都由若干部分构成:画的本身、装裱的部分、收藏的印章、相关的题跋、画外的著录等等。把这些因素都放在一起,然后用辩证法抓住最主要的,引进美术史里边的风格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
要判断一幅画的真伪,要有依据,不能妄信。依据是什么,有主要和次要的,风格是主要的。风格里面有分时代和个人,其次是印章、著录种种,抓住主体。但有些主要依据不具备的时候,辅助依据还能转化。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
运用著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著录虽属辅助依据,但徐邦达已将它运用到极致。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著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著录的博览程度和驾御能力。他在鉴定一幅古书画作品时,如果是流传有绪,总是先一一引出著录所载,然后将著录中的记载和评价加以细致周密的考辨,去伪存真,断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前代鉴定家的失误,重新对作品作出结论,这是徐氏依靠著录又不迷信著录的可贵之处。
从业数十年来,几乎所有中国境内的珍贵古代书画,均经徐老过目,对于考订、断代有争议的部分,均提出过重要的参考意见,成为名副其实的“业内标准”。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上世纪30年代,故宫重要文物南迁而暂时停放在上海,其中就有由元代书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珍贵画作《富春山居图》两幅。其中一幅被乾隆皇帝判为“真迹”,另一幅则为赝品。徐邦达经过仔细考证,发现有乾隆御笔题词的“真迹”上的题款不合元代的规范,实为后人的仿作,而被乾隆判为赝品的《富春山居图》才是真迹。这一翻案震动了书画界,被打入冷宫的“伪作”也得到了“平反”。
纵向掌握书画的时代风格,了解书画家的师承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横向掌握各个书画家与同时代人的不同艺术特色,多看,细想,默记,自然会熟悉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这样,遇见一件具体作品,鉴定真伪就有了主要依据。
书画作品的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要素,是鉴定书画真伪、判定时代早晚的辅助依据。
厦门御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着丰富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服务经验的公司,主要从事境内外文化艺术品的藏品评估、精品展览、展销、古董鉴定、拍卖、等业务。
公司运用专业团队,博学多才的鉴定专家,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为广大藏家提供精细的一手资料为藏家提供真诚有效的收藏建议。同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资源的全角度宣传,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的宣传阵容,为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搭建一个广阔的文化艺术品收藏交流交易平台,携手共赢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
欢迎致电:厦门御古文化国际市场征集部李经理: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