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书画家们因稻粱谋而创作了不少具吉祥寓意的“华封三祝”图。郑板桥对这一主题的绘画也保持着持久的热度,其中除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的精品,更有不少流传于民间,虽真赝杂糅,或有精粗之别,但就其数量看,反映出收藏者对这一主题追捧的程度。 “华封三祝”的典故来自《庄子·天地》。清代以来,“华封三祝”作为吉祥寓意的题材为画家所追捧。辞官归里、以鬻画为生的“扬州画派”代表作家郑板桥(1693—1765)笔下,常见到这种吉祥寓意的题材。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其纸本墨笔、纵167.7厘米、横92.7厘米的《华封三祝图》,可称得上是郑板桥此类题材的扛鼎力作。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与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为擅长的竹石入画,画三竿墨竹伫立于两座峭立的石峰前,构图简洁清晰,疏朗明快。如果单以画面看,似乎与其常见的“竹石图”并无二致。但郑板桥在画中题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人家罗拜主人翁”,为构图画龙点睛。因“竹”与“祝”、“峰”与“封”谐音,故“华封三祝”之意跃然纸上。作者款识曰:“乾隆壬午,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燮之印”和朱文随形印“樗散”,另有朱文长方印“歌咏古扬州”。“乾隆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年郑氏七十岁。在此画之后的第三年,郑板桥即归道山。因此可以说,该画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反映其人画俱老、笔力遒劲的艺术面貌。印鉴中,“樗散”一词源自《庄子》之《内篇·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后人便以此比喻不为世用、投闲置散之意。郑氏以此作为闲章,或可见其怀才不遇、不容于世的喟叹与自况。 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其《桐阴论画》中认为郑板桥“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这在该画中便可看出这种特色。但秦祖永同时认为,“此老天资豪迈,横涂竖抹,未免发越太尽,无含蓄之致”,这在郑氏传世的竹石、兰花诸图中,都可体现出来。因其题材单一,画面出现程式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故“无含蓄之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秦祖永却另有一番解析:“盖由其易于落笔,未能以酝酿出之,故画格虽超,而画律犹粗也”,认为落笔容易而缺少成竹在胸的“酝酿”,因此画笔粗率。在笔者看来,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郑板桥画债或应酬较多,作画无数,也就乏精致之作,终究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相关。但就其传世诸作来看,此《华封三祝图》应算得上得意之作了。 一、展览、展销地点:国内、香港、新加坡、美国纽约私人会所;
二、征集范围: 1、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国瓷器、现代毛瓷及大师精品瓷器。 2、玉器:古玉、明清玉、现代玉。如翡翠、祁连玉、台湾玉、昆仑玉、鲍文玉、碧玉、 独山玉、血滴玉、绿松石、玛瑙、青金石、孔雀石、宝石、猫眼石等。 3、字画:历代名人名家书画、现当代书画、各派系名家字画。 4、杂项:古籍善本、金银铜器、钱币、奇石雕件、田黄、鸡血石、蜜蜡、文房用品、 紫檀、黄花梨、竹木牙雕、等。
三、本公司征集方式: 1、您可以先将你的藏品的照片,藏品详细信息 (作者、尺寸、年代、质地等)发送QQ邮件并留下您的具体联系方式,我会和您主动联系 2、您还可以将需要出手藏品直接送往本公司 3、符合征集要求的藏品由双方签定正式服务合同,藏品可留本公司收存,也可以自己保管。中盛国际主要以鉴定及展示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瓷器、古代及近现代玉器、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与雕刻等为主。以创新的服务、宏大的投资群体、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群体提供一个集鉴定、展览、交流、(暂管、委托拍卖)、修复为一体的优质、专业、便捷的艺术品展览及交易平台。 速与本人栗经理联系吧,电话: 联系人:栗经理 电话: 电子邮箱 ;suishen8888 公司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建设一路东方世纪中心10楼 征集单位:C杭州大汉国际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