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的一种,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
按摩作用的原理,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的改变,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等三方面。 它是某些疾患的主要治疗手段或辅助措施,运用至为广泛。
按照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 内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 刺激,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使气血运行;也可以通过经络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 脏腑,增强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而从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出发,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
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实,按摩对软组织发生的损伤性炎症、粘连、痉挛、挛缩、增生、变性、纤维化、血管神经受压等许多病症具有极好的疗效,不失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重要手段。
推拿的特点
推拿是用手在病人身体上施以各种不同的力,通过这种不同的力来调节人体机能的不平衡状态使伤病得到痊愈。它的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简便易行
只要学会常用的各种手段,不要任何特殊设备,只用一双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治疗。
(二)、安全有效
一般药物治疗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副作用,特别是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的患者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以致影响情绪、影响效果,甚至出现某些因药物而产生的副作用。而手法治疗上要掌握每一手法的要领,认真对待,确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手法是的,可以治疗所有的伤病,有时也可发生医疗事故 ( 马尾 N 损伤、骨折等 ) 因此它也是有一定的适应症。不是适应症者, 绝对禁止使用手法治疗。
(三)、适应症广泛
目前我国的手法治疗已经适用于临床各科的某些疾病 ( 不是所有的疾病 ) ,尤其对一些运动系统的一些伤病,慢性、功能性疾病,以及某些器性病变,如肠粘连、糖尿病、高血压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按摩的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 160 个穴位的名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