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宣德炉,我们首先要了解下宣德皇帝。他在位十年,尚武,爱喝酒,喜欢美女,同时雅尚翰墨,对艺术造诣十分了得,因此在他在位期间在文化上面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很丰厚的礼物。比如宣德青花瓷器,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宣德炉。
宣德三年,为了满足宣德皇帝玩赏香炉的嗜好,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此,经过九到十二次的反复提炼并加入少量的贵金属,终于制作成功。据传,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有意思的来了,在宣德四年以后,风磨铜已经使用完毕,皇室停止制造了。可是这一珍品喜欢的实在太多,于是第一批开始仿制的就出现了,谁?正是当时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他们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因此,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自此以后,仿制的越铸越多,成为中国古代仿(伪)制数量最多的铜器,宣德五年以后所铸的炉,不是仿宣即是伪宣;仿者打出自己的名号所仿制的炉,如甘文堂、水云居、风月侣等;伪者伪称宣德年制而不打出自己名号所伪制的炉。
宣德炉价值市场分析
正是因为真正到宣德年间的香炉极其稀少,而制作工艺极其精良甚至不惜工本,所以真正的宣德炉价值连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宣德炉哪怕是晚明或清仿的价格一定不低,笔者查询的行情来看:品相好的清仿的大明宣德炉价格在300万以上,明代仿的品相好的宣德炉价格已经高达千万,真正宣德三年的就不敢想象了,我想如果有一件大家公认的宣德三年皇帝监造的宣德炉,估计不是价格的问题了,是谁能抢得到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一些明清仿的宣德炉成交价格看,行情依然是一路看涨,藏家喜爱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宣德炉鉴定要点
关于宣德炉的鉴定,网上各种说法很多,本人个人感觉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
一、宣德炉的工艺及材质:由于宣德炉使用原料是进口的风磨铜为主,经过多次反复提炼,且在过程中不断加入金银等稀有金属,所以最终的含铜量非常的高。本人曾经跟一些博物馆的专家在对部分明宣德时期的铜像做过元素比例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的含量居然高达92%左右。说明当时反复提炼后含铜量确实相当高,工艺已经非常精湛。
二、宣德炉的皮色和包浆:正因为宣德炉的制造工艺,所以宣德炉皮色一定是细腻、纯粹、坚韧而有光泽,抚之如婴儿肌肤。宣德炉的包浆一定是非常温润,宝光内敛。另外,宣德炉的颜色据说很多,例如,茄皮色、藏经色、褐色、土古色、棠梨色、仿宋烧斑色、朱红斑、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
三、宣德炉的重量:因为宣德炉反复提炼且加有贵金属,故重量较重,上手的感觉十分沉稳。如果一件香炉分量比较轻,那么肯定有疑问。这是本人接触不少香炉下来的一个直观感觉,供各位参考。
四、宣德炉的款识: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关于款识的写法,宣德款多为揩书(也叫真书)大致有这几种款:[宣]、[宣德]、[大明宣德]、[宣德年製]、[大明宣德年製],也有其他字样的落款,但极罕见,软篆有:[宣]、[宣德]、[宣德年製]。真品为方块、长方块、细长条,款内有凹刻的凸文,款位于炉底部的多,炉口边部的少。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这是宣德、正德年间的特殊写法。宣德款字中,有揩书年字的,第四笔多为一点少为一竖(正德的款字中有揩书年字的,第四笔多为一小横少为一竖,其他各朝,有揩书年字的,第四笔多为一竖)。并且刻款极少,多为印款(指:铸印款、热冲印款),有揩书、软篆,无硬篆及普通铸款。德字心上无一横的款很多,几乎全部是民间的仿宣或伪宣,而德字心上有一横的款,多为仿宣,少数为民间仿官的作品。目前留传下来的仿宣中,德字心上无一横的款较多,而德字心上有一横的款相对较少,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第一、仿制的宣炉相对少,而民间仿落款的也相对少;第二、历代的人们均晓得德字心上有一横的款肯定不是真宣,全然不管是官铸的、还是民间伪制的,以及她们的优劣程度,而只认识德字心上无一横的款,所以遗弃的损毁的也相对多。
鉴定出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