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需要请致电:联系人:李女士 电话 : 手机 : QQ : 地址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墩柱摇摆提升及相应桥台面横向位移的范围用扭转钢梁阻尼器的滞变能量耗散加以限制。该阻尼器连接在摇摆提升式墩柱的底部与大刚度支承桩的顶部之凤摇摆提升作用对这座桥减轻地震荷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座桥的重心很高,所以非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隔震设计主要为墩脚处的倾覆力矩所控制。因桩帽刚度相对较大,估计摇摆提升机构自身的阻尼很低,所以摇摆提升过程中的滞变阻尼效果相当明显。
在桥梁减隔震设计使用广的隔震装置是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这是由该装置自身的优点所决定的。此外,其它一些用于桥梁的隔震装置有:U型钢弯曲梁、钢扭梁铅挤压阻尼器等。
。意大利也是较早地在桥梁中应用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隔震技术的国家,但在建筑结构隔震方面很少见从1974年以来,意大利用现代隔震技术建造了150多座隔震桥梁尽管早期应用的设计中没有现代隔震规范和的指南可循,但已经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隔震系统。
1996年,开发了第二代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图1b),有菱形橡胶钢板支座对齿形橡胶钢板支座、齿形橡胶钢板支座、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八角对齿形橡胶钢板支座等,并已申请了专利。1995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对铅芯橡胶支座的动力特性及其耗能进行了研究。1998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廖蜀樵、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周福霖和汕头和泰隔震器材公司合作对一座隔震(铅芯橡胶支座)铁路桥梁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
对于桥梁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减隔震理论的研究,就作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国内研究并不太多,大都集中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范立础学科组李建中(1996)对减隔震的优化设计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王淑波(1997)对减隔震的等效线性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杨新宝(1997)对减隔震技术应用于桥梁的抗震加固作了研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座桥进行过专门的减隔震设计,但国内设计的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图1)已在几座桥上使用了。如宕石大桥,南京跨线桥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建筑物方面的减隔震技术发展是走在桥梁的前面的,国内已
有一些建筑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周福霖及汕头和泰公司对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减隔震性能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并已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减隔震设计的橡胶减隔震支座并且正在制定“夹层橡胶隔震技术规程,’
美国第一次采用隔震系统是在197 9年,将一些电路断路器装备了阻尼为/}/o的弹性
支承从那时起,许多新建和改建的建筑和桥梁都使用了隔震系统美国第一次将隔震技术
用于桥梁是在198 4年,用于对Sierra Point Bridge进行抗震加固。该桥原建于1956年,长
200m,宽40m,水平方向略有弯曲,动力分析表明,在0.馆水平加速度的强震作用下,该桥将会遭到破坏。解决办法是用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代替刚性球铰支座进行隔震。所有工程都是在不中断桥上桥下交通的情况下进行的。估计这座大桥在设计地震动大小的地震发生时和刚发生后都能继续使甩
美国第一座新建的隔震桥Sex to n( 1990)桥,在伊利诺斯3号公路上,该桥主体结构为3跨连续组合钢板梁,稍带弯曲,支承在墙墩和座型桥台上。桥墩和桥台均有桩基,在选择方案之前做了可行性研究终选用的方案是以达到尽量减轻作用在桥墩上的地震荷载和非地震荷载的为目的的。因为这里地基条件较差,根据AASHTO设计规范规定,该桥设计地震
加速度峰值为0.取,三类场地土。终选择方案是采用20个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座将地震荷载分配到桥台上,并在桥墩上放了20个合成橡胶支座(控制地震力分配的支座)通过调整桥墩和桥台上抗震滑动支座、建筑减隔震支座的刚度,使作用在桥墩上的地震荷载和风荷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