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世瓷琮形瓶数量也不算多,所以弥足珍贵。
琮形瓶是宋代新出现的器形,质地有铜、石及陶瓷等,瓷质琮形瓶可考者最早年代见于南宋。均是仿自新石器时代或西周时期玉琮。玉琮呈内圆外方的粗管状,得名于清乾嘉年间语言文学家钱坫(1741或1744~1806年)的说法,清末吴大澂《古玉图考》引述其说法: “今世所传古缸头,其大者皆琮也。”并将古代玉琮多定为三代之物,即最早为夏。
琮,一种“外方内圆”的筒状玉器,是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对玉琮情有独钟者绵延古今,其中就包括清乾隆帝,他曾将古玉琮制为笔筒,并欣然题字,“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
此清官釉琮式壁瓶半圆口,长方体,半圆形足,足边沿为铁褐色。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
官釉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极似宋代的作品。清雍正时期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此时所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纹或无片纹,其纹呈白色或铁色。
陶瓷琮从宋代直到清代,其文化内涵和形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宋代,由龙泉窑和杭州官窑生产的陶瓷琮,造型古朴,装饰简洁,色彩淡雅,具有相关的祭奠和礼仪功能,文人也将之作为插话器来使用。元代,继承南宋余风,造型上粗狂,装饰多元化,且有琮瓶带底座连烧的形制。明代,特别是在晚明的文人书斋经营中,官、哥、龙泉琮瓶成为装点书斋的清供雅物,为收藏家讨论的对象,特别是在造型和装饰上,八卦纹样的成熟,使得琮瓶被赋予了预知天命和祈求富贵长寿的象征含义。
入清以后,由于皇家宫廷趣味的影响和对汉文化本身认同上的关系,琮瓶既有仿古,也有创新,尤其以乾隆皇帝时期的情况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琮瓶风格上造型精巧,色彩华丽,功能也从明代主要作为文房清供的角色上转化为一种汉文化认同感的载体,趋向于单纯的陈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