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剂具有很多其他药物不具备的优点,首先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并且没有痛苦,容易让大众多接受,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气血、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贴敷疗法能治多种疾病,道理同于内服,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渗透剂基本分类:
在印染助剂中渗透剂的用途较广,种类也较多,一般有四中分类方法。
按应用工序分类。
前处理用渗透剂(包括:退浆用渗透剂、煮练用渗透剂、漂白用渗透剂、丝光用渗透剂、羊毛炭化用渗透剂等)、染色用渗透剂、印花用渗透剂、后整理用渗透剂等。
按应用pH值范围分类。
耐强碱性渗透剂、耐弱碱性渗透剂、近中性用渗透剂、弱酸性用渗透剂、耐强酸性渗透剂等。
按离子型分类。
非按原料品种分类。
硫酸化蓖麻油、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酯钠、仲烷基磺酸钠、仲烷基硫酸酯钠、a一烯基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琥珀酸烷基酯磺酸钠、胰加漂T、氨基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醚、磷酸酯类化合物,以及醇类化合物、酮类、醚类等。
渗透剂产品优点:
1、防止水侵入膏体,使用后不妨碍洗浴。
2、防止细菌的侵入。
3、防止外界对膏体的摩擦,有效防止膏体渗出。
4、保持与皮肤同步呼吸,提供上皮细胞再生的湿润环境,抑制痂皮生成,有效减少皮肤刺激。
5、不刺激皮肤,固定可靠,揭除时不伤皮肤。
6、便于观察膏体与皮肤的接触情况。
7、适于贴敷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非常舒适自然。
秋天分为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点。中医建议,秋季养生也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初秋——健脾祛湿
初秋,即农历的七月。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最为脆弱的时期。
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会导致秋季腹泻。因此,初秋养生要特别注意健脾祛湿,可常食用山药、茯苓、白扁豆、薏米、莲子、陈皮等健脾祛湿之品烹饪的食疗。
食疗:山药薏米粥
材料:取山药30克、薏米30克、莲肉(去心)15克、大枣10枚、小米50~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洗净一同放入锅中,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二. 仲秋——防燥润肺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
仲秋前后,暑热散尽,天气逐渐变冷,加上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所以应多吃润燥食品,如梨、荸荠、柚、银耳、甘蔗等。
食疗1:五汁饮
材料:将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各等分。
做法: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
作用:有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食疗2:百合无花果饮
材料:取百合、无花果、白茅根各5克。
做法:煮水或泡茶饮用,最后还可加入少量蜂蜜。
作用:有益肺养阴功效,可预防因天气干燥或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肺燥",对呼吸系统具有整体调理的作用。
三. 深秋——防寒护血管
到了农历九月,深秋已接近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寒邪容易从体表往更深度的脉络侵袭,血管遇冷容易发生痉挛、淤堵等。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经长途跋涉流到足部后,不仅速度减慢,而且血量也会减少。
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保暖:红花水泡脚
材料:取红花20克、当归20克、桂枝10克。
做法:加入适量的水煎汤,晚饭后一小时用来泡脚,有散寒、通络、活血的作用。
此外,除了泡脚还可以吃一些防寒补阳的食物,如核桃、枸杞子、桂圆肉、大枣等,这些食物可以滋补肝肾、补气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