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晶间腐蚀检测
晶间腐蚀
沿金属的晶粒边界或晶界的临近区域发展的腐蚀,称为晶间腐蚀。金属发生晶间腐蚀时其表面尽管只有轻微腐蚀,但内部已发展成网络状裂纹,使强度大大降低,以至不堪一击。此外,还会诱发应力腐蚀,故其破坏力不能低估。
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料晶界区发展的腐蚀,使晶粒之间丧失结合力的一种局部破坏现象。实际就是材料晶界区物质的溶解速率远远大于晶粒本体的溶解速率。
晶间腐蚀理论有贫化理论和晶界区杂质或第二相选择溶解理论两种。
分化理论是一个总称。对于不锈钢、镍铬铁合金来说,是贫铬理论,对于镍铬钼合金是贫钼理论,对于铝铜合金是贫铜理论。
以奥氏体不锈钢为例,钢中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液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如Cr18Ni9钢,在500~700℃的平衡溶碳量,最多不超过0.02%,当奥氏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在0.02%~0.03%以上时(随钢中含Ni量而异),在固溶处理后,碳在钢中便处于过饱和状态。
在不锈钢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若经过450~850℃的加热(敏化处理)时(如焊接热影响或在此温度范围内使用),则钢中的过饱和碳就会向晶界扩散而析出,并与其附近的铬形成铬的碳化物(Cr23C6).由于这种碳化物含有较高的铬,而晶粒内部铬扩散较慢,在形成铬的碳化物时就发生铬的“供不应求”的现象,这种沿晶界析出的铬的碳化物导致其周围基体中的铬浓度的降低,形成所谓“贫铬区”。当铬的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呈网状时,贫铬区亦连接呈网状。“晶界区”铬含量的降低,使其钝化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而奥氏体晶粒本身仍具有足够钝化(耐蚀)能力,因此,在腐蚀介质作用下,晶界附近连成网状的贫铬区便优先溶解而产生晶间腐蚀。研究表明,贫铬区的重视铬贫化度等随钢种、加热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在一些苛刻的腐蚀介质条件下,贫铬区的铬深度常常在不小于12%时就产生晶间 (2) 晶界区杂质或第二相选择溶解理论 在硝酸和尿素生产介质中,奥氏体不锈钢在非敏化状态(固溶态)发生晶间腐蚀,而敏化态(即含有晶界贫铬区的)反而不发生晶间腐蚀,这显然不能用贫铬理论来解释,研究表明,在硝酸介质中,c小于0.1%时,对非敏化态晶间腐蚀无明显影响;P大于或等于0.01%,显著有害,Si大于0.1%的危害性开始增加,0.8%达到高峰,当Si含量一定量时,如4.0%,反而非常有益;B含量大于或等于0.0008%便有害了。在尿素生产装量中所引起的奥氏体不锈钢的非敏化态晶界腐蚀与P、Si的沿晶界偏聚有关,研究表明,随P的增加,其耐晶界腐蚀性下降。P、Si、B等杂质元素沿晶界偏聚导致非敏化态晶间腐蚀,仅仅是由于晶界内形成化学浓差而引起的单纯化学腐蚀过程,或者是由于偏聚引起晶界耐蚀性下降,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研究还表明,某些超低含钼奥氏体不锈钢(如316L)在敏化温度区间,在晶界析出σ相,在沸腾的65%硝酸溶液中可发现σ相选择溶解所致的晶间腐蚀。
上述两种晶间腐蚀机理各自适用一定的合金组织状态,特别是一定的介质条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的晶间腐蚀可用贫化理论来解释。
江苏正盛通过强大的技术团队对各国各地区产品技术标准的分析对比为广大制造企业和贸易公司提供第三方权威的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本着服务来自专业,专业成就服务的理念 ,我们通过国内外3000多家相关实验室与检测机构组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从而为我们广大客户提供本土化服务。我们服务的领域包括材料、化学、环境以及作业场所、工业、及消费品安全、环境及可靠性服务,具体有环保类测试、金属检测、建材材料测试、阻燃测试、家具类、食品检测、玩具检测、纺织品、一站式出口验货:COC证书服务等,作为一个在江苏地区成长迅速并越来越富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我们的服务可提升您产品的可信度,降低贸易双方的风险,提高交易的效率;我们的服务可助您在研发、品质等领域轻松解决各类质量问题;我们将为您提供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以及质量,为您的产品保驾护航,提升和维护您的信誉,并为您的选择创造价值。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