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铜钱流通时间很长,从秦至清,贯穿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书的前三部分描述了铜钱的发展历程。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铸造“开元通宝”,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沿用到晚清时期的“宣统通宝”。作者认为,圆形方孔铜钱除了便于贯穿计数、制作携带外,还与中国人“外儒内法”统治思想和“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相吻合。圆形方孔钱达到了精神物质的完美结合,正是古人心目中神圣的宇宙次序、伦理次序的精华浓缩!
宣统通宝铜钱,制作工艺分两大类翻砂和机制,但早在光绪年就已经出现了机制钱币,制造了很多无孔小铜元,还有就是几枚就是由宝津局代制黄铜或红铜夹铅芯的样币,直径达4.7厘米制作颇为精美绝伦.但宣统通宝铜钱,以小铜钱占主位基本尺寸为径:机制的1.7厘米,薄片状。翻砂的1.2-2.5厘米,大钱反而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光绪后期市面基本上都使用铜元,在铸铜钱已无利可图。
宣统通宝的收购行情如何现金收购,咨询:(柯总)
实际上铜钱已为象征性钱,或许铜元找零还需用些,但它必须是能体现出一枚铜元当十枚铜钱的可能。现从市面的一种“宝广”中圆孔“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铜钱和“宝广”宣统通宝铸钱看明显减重。然也正反应出当时大清国力之不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不知拿位好事者手雕这枚小银钱,钱面刀功可见。其径:1.8厘米强比通常宣统小铜钱大0.1厘米,
面中文字气息同一枚“宝广”铸的小钱较像,难能可贵的是满文“宝广”雕得非常精工,极不容易。然不认为它是铸厂雕钱,是因为:(1)钱面文字不精深,字有浮在表层之感。(2)内郭开口:它只是普通直开口,此口只有常用品才会马虎如此开法,此币市面根本未见过该钱使用,且穿郭也不匀。铸厂雕钱一般穿微决或郭呈弧形等等。此钱还有一种无法描述也说不出只凭收藏者多接触多见识才有的真伪那种感觉认定它。此小银钱虽为好事者戏雕之品,然不可否定,它也不失为品赏﹑把玩之佳品。
本公司近期对宣统通宝市场价格分析后估价表:
清“宣统通宝”一组二枚价格:RMB日期:
清代“光绪通宝”宝源局小平----价格:RMB日期:
清代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价格:RMB日期:
清代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价格:RMB日期:
清“宣统通宝”一组二枚价格:RMB日期:
宣统通宝----价格:RMB日期:
宣统通宝小平大样母钱价格:RMB日期:
清代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价格:RMB日期:
清代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价格:RMB日期:
清代“光绪通宝”宝源局小平----价格:RMB日期:
宣统通宝收购去哪里可靠现金收购,咨询电话:(柯总)
清朝后一个皇帝溥仪,史称宣统帝。他即位后也依皇清铸钱法,铸“宣统通宝”钱。
奇怪的是:大清自顺治帝起,除中央宝源、宝泉局铸钱外,还设有地方铸钱局二十余处,在中央统一管理调度下铸钱。但到了宣统帝时,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地方割据,皇宇将倾,圣旨、诏书等近乎废纸。所以当时除在上海的宝泉局和宝云局铸有极少量的宣统通宝方孔钱外,远在新疆边远地区个别局也铸一些,其他就是广东的宝广局、福建宝福局、浙江宝浙局用机器冲压成型的机制币。
所以大清从1644年入关称帝到末代皇帝溥仪1911年下台,二百多年中铸方孔钱少的就是宣统,存世量当然也少。
笔者收藏的这枚宝泉局铸的宣统通宝(见图),直径只有1.95厘米,重2.9克,较厚重,钱文“宣统通宝”四字直读,字口较深且清晰,背满文“宝泉”;正面穿孔与背后穿口呈四决状,且有星点。钱缘为半圆形,宽缘上还留有直线细纹。
此钱直径很小,在清钱中显得极不起眼。将此钱和与之大小相仿的光绪小钱相比较,有三点特色:一、此钱重2.9克,而光绪钱只有2克;二是光绪小钱大都字口模糊、粘砂字缺,边缘穿孔不齐,而此钱小有大样,中规中矩,“宣统通宝”四字清晰,笔画整齐到位,包括背“宝泉”满文,即使与乾隆平钱相比也难分伯仲;三是从有关钱币资料上看,与该钱类似的钱存世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