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薄所谓“对钱”,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
对钱制作风格相同,显示出对称的美感。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两枚钱币钱文相同;二是使用两种书体,其中篆书必居其一,另一种书体为隶书或行书等;三是除钱文书体不同外,两枚钱币币值相同,形体对等,即钱形大小、钱身厚薄、穿孔大小、轮廓阔狭、钱文位置、字体大小、铜质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双配对。
如何鉴定至和元宝的真伪,咨询:(程经理)
对钱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一般认为南唐嗣主李王景铸造的“开元通宝”篆书、隶书对钱是早出现的对钱。北宋是对钱铸行的鼎盛时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首铸“天圣元宝”真篆书二品对钱开始,至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止,104年间北宋政府先后铸造发行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治平元宝”等对钱25种。每一种对钱还有版别之分,有的对钱版别还相当繁杂,如“元丰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对钱版别多达四五十种。
我国古代的对钱艺术在北宋徽宗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宋徽宗铸行的各种钱币中,除崇宁、大观钱没有出现对钱品种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钱币都是成双成对的,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堪称空前绝后。南宋初年继续铸造有绍兴、乾道等对钱。但自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开铸纪年钱后,钱币钱文采用呆板的宋体字,曾经盛行一时的对钱渐趋消亡。南宋初年伪齐政权刘豫曾铸“阜昌通宝”、“阜昌元宝”钱,均是篆书、真书对钱。西夏也曾铸行篆、真二体的“光定元宝”对钱。
至和元宝近几年成交记录:
“至和宝”小平钱一枚成交价:214万 成交日期:
“至和宝”小平钱一枚成交价:142万 成交日期:
历代古钱一组:开通宝、大-----成交价:248万 成交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小平成交价:121万 成交日期:
“唐国通宝”2、“通正成交价:543万 成交日期:
西夏“光定宝”、辽“重熙-----成交价:479万 成交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小平直径成交价:215万 成交日期:
至和元宝真假怎么看,咨询电话:(程经理)
早发现“对钱”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古钱学家翁树培。翁氏在其所著《古钱汇考》一书中首次收录了100多对对钱。其后,日本的古钱学家安田而唐、朽木龙桥、山田孔章等人相继进行了排比、配对及定名等研究。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钱谱》、《符合泉谱》、《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等对钱专著的问世,引起了世人收集和研究“对钱”的更大兴趣。
钱面:钱文“至和元宝”四字旋读,篆书。
钱背:光背。博宝在线拍卖网一年内共上拍至和元宝181枚。
背景: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年—公元1056年)铸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元宝、通宝为小平钱,面文真篆二体成对,重宝为折二、折三铜铁钱,面文真书。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铸造,另有至和通宝和至和重宝,均为对钱。“至和元宝”小平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重宝”有折二、折五钱,存世量少。折五钱背有“坊”,“虢”等记地名者更为稀少。另有铁钱。“至和通宝”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
藏品鉴定价值、藏品量身策划、藏品媒体宣传、藏品市场运作、藏品买卖交易、藏品专业收购、
上海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市场部总监 程总
鉴定——;藏品鉴定价值;
委托海外财团收购——专业化运作平台;
展览——打造高端精品展示。
收购——现金收购、当天付款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