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青花瓷、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绿釉、紫釉等星光璀璨,流光溢彩。清代一些新的瓷器品种涌现出来,使人的视觉受到极大的震撼。清代景德镇继续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官窑瓷器在景德镇和北京清宫造办处相互流通,官窑与民窑醉大程度地实现着信息与技术的交流,遗憾的是清代瓷器在康、雍、乾三朝之后逐渐衰落,之后再也没有辉煌过。清代瓷碗由于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近,传世品较多,品类丰富,为人们常收藏到的器皿之一。所以作伪器的清代瓷碗可以说比比皆是,高仿与低仿同在,真伪难辨,鉴定任务十分繁重。
手上有瓷器出手、鉴定、请咨询
冯先生:183 1250 6839
品类
清代古瓷碗在现存数量上达到了新高。清代古瓷碗主要以窑口和城址为主,多数窑口和城址出土数量可达数万件,墓葬当中较少,多为1到几件。现存清代瓷碗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传世品,清代距离今天真是太近了,因此清代瓷碗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大。从博物馆收藏品中的实物观测上看,清代瓷碗在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传世品和出土器物平分秋色的格局。
造型
清代瓷碗在造型上以简洁明快为主,少见矫揉造作之器。大多数清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多数清代瓷碗造型规整,制作精致,整器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官窑器皿几乎不见变形器,民窑瓷碗只有很少量的一些粗糙瓷碗有变形现象。从大小和款式上看,清代瓷碗在造型上进一步固定化。
纹饰
清代瓷碗在纹饰上异常繁荣,从饰纹方法上看,传统的刻划纹急剧衰落,青花及各种彩绘纹饰极其繁盛。清代瓷碗常见的纹饰种类主要有各种缠枝花卉、人物故事、莲纹、云纹、莲瓣纹、龙纹、独诵人物、寿松、岩石、卷云纹、折技花卉、岁寒三友、海兽、双圈、蓖纹划花、勾勒卷草纹、团龙、鸳鸯戏水、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寿”字纹等,可见清代瓷碗在纹饰种类上已接近颠峰状态,观察这些纹饰种类,显然是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团龙、山水等吉祥图案为主
青料
清代瓷碗在青料的使用上,基本都使用国产料,顺治时期青花碗多发色灰暗,有些发褐色,浓淡层次不太分明,这种局面直到康熙中后期才得以改观,通过使用浙料和珠明料,瓷碗发色艳丽,呈蓝色,浓淡层次分明。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延续了康熙青料之特点,在发色上都较为明快,但之后在青料的使用上逐渐走向黯淡,发色灰暗(图7),釉层漂浮不定,浓淡层次无法分辨。从官窑与民窑的区别上看,官窑瓷碗在青料使用上普遍优于民窑。
手上有瓷器出手、鉴定、请咨询
冯先生:183 1250 6839
胎质
清代瓷碗胎质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多数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练、细腻致密、厚薄均匀、瓷化程度较高,胎釉结合良好,夹砂胎只在一些粗瓷上有见。从厚薄上看,清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趋势。清代官窑瓷碗在胎质上精益求精,少见有瑕疵者。民窑瓷碗有时会见到一些胎体不尽如人意者,这在青花瓷上表现并不多,多表现于传统黑、白釉瓷碗等粗瓷。
口部
清代瓷碗在口部特征已逐渐固定化为几种,其中以敞口、微敛侈口为多见,直口、撇口、葵瓣口等衰落,这显然与清代瓷碗造型固定化的趋势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规模化生产达到很高的程度。
底部
清代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见,但不是很多。从平坦性上看,多数底部较为平坦,特别是官窑青花瓷碗。民窑瓷碗比较复杂,底内凹的情况有见,通常内凹的程度不大,底心凸起的情况也有见,不过程度都比较弱,形成乳突的更是少见。
款识
清代瓷碗在款识上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类别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书款为多见,颜色釉碗书款也比较多,而传统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识的并不多。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帝王年号款和吉祥语款,帝王年号款多见于官窑瓷器,当然民窑瓷碗上也有见。官窑和民窑在帝王年号款的区分上通常以“制”和“造”为区分,“制”多为正统代表官窑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而“造”则多代表民窑,如“大清乾隆年制”等,这只是说是一般的情况并不绝对,而且不同的时期在款识上特征不同。吉祥款比较复杂,常以吉祥文字和图形款为主,偶见复杂器,如“福”、“山”、“中”、“正”等款识,多为仿明器,鉴定时要注意分辨。
以上诸点基本上囊括了清代瓷碗的主流特征,但任何鉴定要点都不是可能的,它所能解决的问题有限,起到参考作用,在鉴定时我们一定要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些鉴定要点。
手上有瓷器出手、鉴定、了解市场请咨询
冯先生:183 1250 6839
咨询QQ:
:183 1250 6839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沿河街50号(工艺美术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