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龙纹梅瓶
元代釉里红瓷器是指用呈色剂为氧化铜的釉料在坯体上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性烧制而成,含铜的釉料经过高温还原后发出了红色,故署名“釉里红”,其呈色稳定敦厚,古人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与繁荣富强。釉里红的烧制难度极高,烧成范围狭窄,所以其品种、产量受到了很大限制,再加上元代工匠烧制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存世量少,品种也不多。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该梅瓶作小唇口,短颈,丰肩厚平,其下圆溜,上腹胖实,腰际渐收,圈足。腹部饰主题龙纹,采用了釉里红拔白的装饰手法,龙身秀长,头小颈细,双角长如鹿角,龙身有鳞,背脊如火焰,栩栩如生。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釉色润泽,玉质感强。
从目前存世的景德镇生产的元代梅瓶来看,主要是绘画缠枝花卉、松树以及凤纹,绘画龙纹的梅瓶并不多见,1958年河南荧阳县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了龙纹梅瓶;在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元代窖藏出土一对龙纹梅瓶。此釉里红龙纹梅瓶胎质坚致莹白,釉光滋润厚腴,纹饰精美,实为元代瓷器中的一件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