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文物鉴定、交易、拍卖、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春秋齐国时有一品“齐建邦 法化”,大篆方扁形,与同时青铜器上铭文相比,显然更呈现出适于刀币形制的字体变形姿态。业界提起“建邦六字刀”,其文字精美、铜质精密,无不视为绝世孤品。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此“建邦六字刀”为东周安王(—前376)初封齐囯相国田和为齐侯时所铸。彼时齐相田和将齐国国君贵族姜氏康公放逐至海上,只留一城为被废黜的康公食邑;田和掌控了齐地全境,但名分还是“齐相”。至十几年之后的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86年)周天子安王姬骄见大局不可逆转,顺水推舟;又因梁惠王代请,遂正式封田和为“齐侯”,位列诸侯之序。田和大为高兴,遂铸“建邦六字刀”以记其盛。或许,这可以算是中国钱币史上发行最早的“纪念币”。此外,即以一枚钱币计,这也是留存文字最多的一例:除正面有“建邦”六字之外,背面还有“即墨之法化”五字。另有“安邦”、“辟封”两字,亦是辟疆封土、安国定邦之意,总之,都是齐相田和被封齐侯时的喜庆祝祷之词。刀币(包括布币、铲币)的形制,是一种极其优美的所在。但从使用的角度看,刀币形制的确存在一个携带应用不便的问题。至于当时为什么会以刀铸形,我想应该是因为当时周天子威望下降,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争战已成常态;而田和靠强权实力上台,又废黜齐君,一定会感觉到以后是一个战争纷起的时代,赏军功、强征战,是田和的深切体验。在庆祝封国时不忘战刀,整军经武、封侯奏功之时,铸此纪念刀币,大约应该是这个特定时期特殊事件映照下的必然表现。虽然不能说铸刀形币必然是出于这个尚武的理由,但是刀形币和奏功纪盛之间的意象是吻合的。
整个中国钱币史的发展,一直沿着圆形方孔的格式行进而未有意外;唯独在西汉末王莽时代,因“托古改制”而在钱币史上也倡起了一场奇怪的改制:当时新莽已有“大泉五十”;元始五年铸金错刀铜币值五千,又有“国宝金匮直万”。大额铸币,显见通货膨胀严重。天凤元年有“货泉”,为五铢钱格式,但同时又铸“货布”。又“新莽”时僭号于蜀的公孙述亦大铸五铢钱……这些,都是和圆形方孔的铸币大趋势背道而驰,却与刀、布等古制近似。但王莽托古改制,不断铸制大钱以圈财富,使富者不能自保,贫者难以自活;饥疫横行,天下户口减半。每有新币推出,“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不信;皆私以(旧)五铢钱市买”。又“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或谓钱币发行越花哨,则国政越糟糕;于此想到历史上宋徽宗的以艺废国;尤其是又想到民国抗战后蒋经国在上海发行金圆券试图改革币制致使经济大坏的例子;这些都可以说乃是王莽时代的后世翻版乎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