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书画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批对艺术品经验欠缺的新投资者加入,由于他们对书画的价值判断缺乏认知,误以为画越大,价值一定越高,而不加选择地购藏了一些毫无价值的“大作”,最终将上当受骗,叫苦不迭。如今漫步市场,人们不难发现大尺幅书画占多数,多是一种工匠式的“画师”之作, 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如此以尺论画诱发出来的“大作”,何谈投资价值可言? 衡量一件书画艺术含量高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收藏爱好者与投资人应该抱有怎样的投资理念才能使作品保值增值?书画该不该以尺论价?古今的历代书画大师杰作已给我们做出了有力的回答与启示。 春天(42×35cm布面油彩) 林风眠画于1960年,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前段时间,北京画院展出的《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是我第二次看林风眠的个展,上次是在中国美术馆。看后有不少感慨,其中最深的一点就是——好作品不一定需要很大,小画面依旧可以打动人,甚至远比一些空洞的大画、巨制更有力量。可见,画的好坏高低并不在于画幅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画的内涵与作者的技法,在于画传达给观者的感受。 反观当下画坛,画家们一味追求展览效果,画越画越大,现在4尺整张8平方尺的画都算小的,6尺整张18平方尺很平常,还有人画丈二的巨制,仿佛只有画越大才越有气势,越能夺人眼球。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在书画创作和收藏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其中“以尺论价”的现象尤显突出。 其实,自古至今历代书画名作皆不乏小品。在书法珍迹上如王羲之《兰亭序》(24.5×69.9厘米)、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唐颜真卿《祭侄稿》(28.1×72.3厘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墨宝晋代陆机《平复帖》(23.7×20.6厘米)都尺寸较小,但却以高超的笔墨技巧和非凡的格调韵味令人陶醉。绘画上如唐韩幹画马名作《照夜白图》(30.8×33.5厘米),元倪瓒《六君子图》(61.9×33.3厘米)也都凭借出色的富有个性的笔墨形式与深邃的意境而名传后世。 中国的文人画历来讲究近距离把玩,“小中见大”是其所长。艺术时评人牟建平说,近代的不少国画大师也皆以擅长创作小品画闻名。如齐白石的《草虫册页》,尽管尺寸很小,但却精微毕现,令人叹为观止。钱松喦的名作《常熟田》也很小(53×35厘米)。李可染的名作《万山红遍》不过区区3平方尺,但在2000年竟拍出501.6万元的惊人高价。可见,尺幅大小并不是衡量作品质量与价值高低的标准与关键,小未必差,大不一定佳,“以尺论价”是没有道理的,脱离作品本身而以尺定高低论好坏,显然是不科学的,违背了真实的书画价值观。 达·芬奇《救世主》佳士得估价一亿美金 有价值的画作是稀有资源 作家、画家石寒松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绘画是稀有资源,我们处在一个工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作品看似十分丰富,但真正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有限的。绘画历史悠久,现代人要想在先人的基础上有所扩展,谈何容易-况且,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一生除去大量学习、摸索、实践外,真正艺术创作的时间有限,一生能有数百、数千张作品传世,已算勤奋、高产了。拿齐白石来说,因为勤奋和高寿,他成为作品传世量最·大的中国画大家之一,据说有20000余幅,但对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能拥有他作品的人少得可怜。“物以稀为贵”,因此他的画价值连城,市场热度经久不衰。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收藏 姚谦近日发文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收藏,收藏记忆、收藏情感、收藏某些与自己经历或想法对照过的东西。小时候收集邮票、书签、看过的戏票、读过的书、听过的卡带、CD,现在储存在硬盘里的文章、影片与音乐,当然也包括重复回头看的照片:那些自己拍摄的风景与人,还有别人拍摄的你。收藏这个动作,仿佛是每个生命都戒不掉的习惯,只是表现得隐性或显性而已,因为它可以从某个角度证实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逛博物馆为何浅尝辄止- 高敏华近日发文说,为何在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面前,许多中国游客依然浅尝辄止-原因或许有三,第一是没有知识沉淀,因为卢浮宫的语音导航中没有中文,而展馆中许多展品背后都反映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不了解背后历史就相当于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第二是缺乏欣赏美的眼光。国内教育一直把艺术素质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不少学生缺乏审美眼光。第三是缺乏好奇心。即使你对艺术一窍不通,如果你有好奇心,也会好奇蒙娜丽莎的眼睛中为何空洞无物,画家作画时究竟站在哪个角度才会有这种效果-而这样的问题足够研究很长时间。送拍一线拍行详情咨询: 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