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刀币价格图片及鉴定步骤,刀币在什么地方交易好
刀币外形与刀极为相似,是由一种手工业工具青铜质的“削”演进而成的先秦货币,主要流通于我国东部的齐、燕、赵等地。大致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齐刀、燕刀、赵刀和中山刀。齐刀为刀币的一种,是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临淄)的铸币,有大刀和小刀之分,大刀根据币面字数而命名,有“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小刀又称齐明刀或博山刀。
其中的“三字刀”作为国家法定的统一货币,铸造工艺是非常考究的,其文字为古篆体,带有甲骨文遗风,严谨古朴,精致细挺,疏密均匀,平衡对称,以厚大精美而著称。据《考工记·筑氏》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即“三字刀”能“六合成规”,“规”是“圆”的意思,即将六枚“三字刀”币首尾依次衔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非常规则的大圆环,战国时期高超的铸钱工艺足令今人叹绝。因此,“三字刀”不仅有很高文物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投资价值。
刀币近几年成交记录:
战国“三字·四字·五字”刀---成交价:346万 成交日期:
战国刀币一组7枚带原盒成交价:347万 成交日期:
清白玉别子﹑刀币坠各一件-----成交价:436万 成交日期:
战国“三字·四字·五字”刀---成交价:131万 成交日期:
齐之化刀币-成交价:289万 成交日期:
战国燕国“西口口口”刀币-----成交价:132万 成交日期:
战国刀币一组7枚带原盒成交价:388万 成交日期:
刀币正确认识方法,刀币快速收购
梅尧臣是北宋与欧阳修齐名的诗人,刘敞是北宋博学者,与其弟刘贡父一样是北宋史学考古方面精博的人。一次,梅尧臣在刘敞(原甫)家饮酒,刘敞就以二枚古钱向他劝酒,一枚是“三字刀”,另一枚是王莽的“金错刀”,饮酒尽兴,梅尧臣即赋诗以表谢意:“探怀发二宝,太公新室钱,独行齐大刀,镰形末连环,文存半辨齐,背有模法圆,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精铜不蠹蚀,肉好钩婉全,为君举酒尽,跨马月娟娟”。诗中也描述了“三字刀”能“六合成规”的特性。
齐刀币中的小刀出土多在山东博山一带,又名博山刀,形制与燕明刀极为接近,燕明刀面文“明”字为圆折,而齐明刀作直立方折状,刀身较燕明刀瘦狭,至今出土量极小,远远小于齐大刀,但其做工却不及齐大刀,目前价格也在大刀之下。
齐刀币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若能获得一枚,则作为一件大事而交口称誉,并以此作为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刀币在拍卖市场上也颇受欢迎,根据钱币铭文的多少,价格在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集藏队伍在不断壮大,民间所剩已寥寥无几,齐刀币早已成为藏家难以集得的艺术精品。
2013年5月,在香港中信春季拍卖会上,古钱珍品备受关注,刀币、布币连连拍出高价,如一套共6枚战国时期“齐国三字刀至六字刀”以105.8万元成交,其中一枚“齐返邦长法化”背“日”六字刀存世极罕,且品相上乘,收藏价值极高;一枚战国时期存世孤品“铭文‘鄣’三孔布”,以149.5万元高价成交,该币文字俊逸挺拔,呈传世古色,保存完好,极为珍罕。2013年11月,在香港中信秋季拍卖会上,一枚战国时期“节墨之法化”刀币,拍出了175万元,该币铭文深峻流畅,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