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国画

九五至尊传国玉玺在哪鉴定出手可靠

  • 发布时间:2017-11-15 08:27:12,加入时间:2017年05月22日(距今2906天)
  •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 公司:北京雅臻艺术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文总监,手机:18520463388 电话:18500868789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广州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

据说,传国玉玺是用著名的绝世宝玉“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传奇也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前来辨识,恰好这宝玉属深藏不露的类型。不识货的玉工说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玉工们又一次冤枉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右脚被砍去。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来由后,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果然雕琢出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九五至尊传国玉玺今年市场行情怎么样,咨询电话:(吴经理)

和氏璧诞生后,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故事。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立大功,得赏和氏璧,和氏璧由此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昭阳出游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楼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当时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一丈多大,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众人觉得稀奇,都到水边看鱼,回到房间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张仪严刑拷打,导致张仪背楚入魏,成为楚国死敌。

昭阳在楚国势力很大,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偷盗者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多年后,和氏璧突然现身赵国首都邯郸。后来秦昭襄王知道了,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

九五至尊传国玉玺近几年成交记录:

传国金玉玺-成交价:543万     成交日期:

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成交价:224万     成交日期: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成交价:347万     成交日期: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成交价:539万     成交日期:

世园宝玺传国金玉玺世园宝-----成交价:212万     成交日期:

传国金玉玺传国金玉玺成交价:445万     成交日期:

传国金玉玺-成交价:486万     成交日期:

九五至尊传国玉玺在哪里可以鉴定,咨询电话:(吴经理)

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汉孝元太后摔掉一角

和氏璧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并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明清时代玉玺赝品多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曾遍寻传国玉玺而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不过,宋朝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发现传国玉玺的希望,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铁穆耳在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古玩,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可信性可想而知。

==============================================================

如果您手里有藏品打算出手,可以尽快联系我,帮你藏品鉴定 私下洽购 高价收购 估价  拍卖欢迎来电咨询
广州溯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吴经理   电话:

(主要负责藏品交接,征集,洽谈合作)

号:关注了解上拍流程,私下流程,现金收购流程)

===============================================================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