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文物鉴定、交易、拍卖、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这位神秘收藏家是令两大国际拍卖巨头同期给予图录封面礼遇,雅号乐从堂主人的曹兴诚。五年前,曾有幸拜访曹兴诚在台北琳琅满目媲美博物馆的私人居所,最吸引眼球的是他在地下专门辟出的一间高科技研究室,各类测绘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这在收藏家里是相当罕见的。记得当时他说,收藏不只是花钱买东西,更不是锁进保险箱等着升值,而是应该通过收藏获得鉴赏的能力。在多年购藏生涯里,他恪守着三个原则:一是“有罪推定”原则,先假设每件藏品都是假的,然后从最严格的角度来检视,找出真的证据,不能心存侥幸;二是“兼听知人”原则,买东西之前多听大家意见,学会辨别哪些人是可信的,哪些人是误导的;三是“非真不买”原则,不是非常笃定真伪的坚决不碰。
正值古董拍卖市场被搅热之际,我请教这位以探索精神著称的收藏家,站在观察研究者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两件曾经属于他的瓷器-曹兴诚的回复颇具新意:“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文物要放进它的文化背景里去看,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所以看宋瓷,要放进禅宗的背景里,要以禅学的眼光去看,如此宋瓷的简朴才能展现不动如山的气势,而宋瓷上流畅的线条和爽利的刀法,就更能让人体会到禅宗“无怨无悔”的豪壮和美感;明代的文物,则要放到“文艺复兴”的背景去看,明代在意大利有欧洲文艺复兴,跳接追溯希腊美学,在中国也有自身的文艺复兴,跳过元代的黑暗时期,回溯跳接唐宋的文明。
事实上,受益于港台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曹兴诚这样的研究型藏家并非孤例。20世纪40年代,众多极具财力与学术素养的收藏家族从上海、广东、福建迁往香港,数十年间,藏品传予新一代的同时,考据研究的家学传统亦得承袭;在更早的晚清时期,龙泉瓷等中国艺术品类的收藏在台北即已流行,1949年前从内地迁居的大批文化学者与书画艺术家奠立了学术根基,伴随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回归传统”的文化思潮,收藏研究氛围进而巩固——这也是类似“敏求精舍”和“清翫雅集”的全球顶尖收藏社团之所以能在港台成形的缘故。 无独有偶,今秋艺术品拍卖市场凸显的另一位焦点人物,明式家具领域的代表伍嘉恩,也是以学术研究和细节观察见长的研究型收藏家,与曹兴诚相仿。
伍嘉恩经纪人的身份,早已闻名全球艺术品市场。1987年她在香港创办的古董家具行嘉木堂一直是业内标杆,其培育的欧美与亚洲客户里,不乏重量级买家。假如没有香港苏富比在今秋隆重举行的一场只展不卖的特别展览,伍嘉恩的第三重身份,收藏家的真实全貌,恐怕还将继续隐匿下去。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