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文物鉴定、交易、拍卖、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在经过两年的思索与实践之后,2002年,桑火尧的方块水墨作品创作日趋成熟,他又提出了“境象水墨”这一新概念。从量子纠缠理论来讲,境象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量子态。因此,在我看来,我这种形式的绘画,较难用原先中国‘意象绘画’的概念来概括,因为它比意象更加形而上,更为内观与内美;也难以归类为不以寄托精神内核为要旨的西方抽象绘画的范畴。
“境象”这一术语,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皎然在《诗式》中也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此后,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境象”便成为一个常用术语,尤其是清人使用得最多。理解“境象”的关键是“境”。“境”的本义是一个地域概念,指边界、领土或领域。从汉末开始,“境”被引入文艺领域,当作一个批评的术语来使用,诸如妙境、绝境、甘境、能境等。这些用法基本上还是本义,即达到了“妙”的境域、“绝”的境域、“甘”的境域、“能”的境域。到唐代,“境”的内涵有所变化,向着“意境”的范畴靠近。
“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最早的‘境象’表现形式,是原始陶画和汉字符号。”如半坡彩陶中的“人面含鱼图”,就是由“人象”与“鱼象”构成的一个具有原始神秘意的“境象”。“汉字符号也是如此。”桑火尧说,在原始陶画和汉字符号的“境象”创造中,透过这些审美文化的原初表达形式,人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创造“境象”的原初心理。“这是一种强调感性的五官互通共用的审美观照心理。古代中国人的这种五官互通共用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境象的抽象思维方式’。因为,‘象’是时空中的存在,五官所对皆为象,视觉所对为形象,听觉所对为音象,嗅觉所对为气象,心觉所对为义象。一个‘境象’的感知,往往是视觉、听觉和心觉的交融整合。
“回到中国山水画,桑火尧认为,国画所追求的“境象”是“人化的自然”。“它所描绘的‘世界’,既关联宇宙自然,又是崇高的人格化身。人与自然同化,人成为自然的魂灵,‘境象’则成为人的心灵的外化。画家寄情于景,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他还认为,“境象”不是单纯的审美客体,而已成为一个审美主体。“境象”是实生于虚,虚显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我用方块构建起一个境象空间,它无象无形,但又给人以强烈的内在精神空间存在,它是生命之光,它是一个迷幻的桃花源,总之,它随着识见者的意念,而无所不能。”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