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市面上开始流传所谓的“靖国元宝”钱,说该钱“生坑,旋读,钱径2.5厘米,重5克”。但稍微懂点避讳常识即可知,所谓的“靖国元宝”很可能是,丁福保先生在对民国时期存在的各种臆造历代年号钱的总结中也说道:“元号钱之不可信者多矣……徽宗之靖国元宝……当时实未开铸,皆后世之伪托也,虽仿造极精,索值低廉,皆不可收买,当以特别之眼光鉴别之。”
从广义上理解“避讳”,它不仅涉及到避“名讳”和禁忌的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例如避免单字重复等。了解了钱文中的避讳现象,对钱币收藏也有好处,它可以帮助你分辨出那些需“避”而未“避”的。
哪家公司专业收购顺治通宝背右工八现金交易,顺治通宝背右工八收购参考价格是多少现金交
不过,近年来市面上和考古发掘都陆续出现了“建国通宝”钱,如1956年锦州市博物馆在发掘的清代范子和墓葬中,1枚隶书“建国通宝”钱。罗伯昭先生也曾于1941年的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钱。专家们认为此钱属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因其风格酷似徽宗时代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钱。
宋仁宗在位时期,一共颁行过9个年号,其中初的“天圣”、“明道”和“景祐”三个年号,所铸造的均为“元宝”钱,而不是“通宝”钱。究其原因,也与避讳有关。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贞集》有云:
自“开元通宝”钱以降,钱文主要以四字为主,遵循“主文+宝文”的结构。“宝文”是钱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所用宝文名称繁多,常见的有元宝、通宝、重宝等。而“主文”可分为多种情况,如唐代“开元通宝”中的“开元”属于吉语,宋代则盛行用年号,如宋太宗所铸的“淳化元宝”钱。另外,也有以国号作为“主文”的情况,如宋太祖的“宋通元宝”等。
培案《宋史》,(章献太)后崩于明道二年,……天圣、明道、景祐诸钱,皆曰元宝者,亦避讳耳。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圣等三个年号钱之所以只有元宝,是为了避太后父亲的讳,所以不能用“通”字作宝文。章献太后死于明道二年,之后的宝文则不再避讳,所以才有了“皇宋通宝”。
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之名。《说文解字》中说:“讳,忌也。”古时,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例如,秦始皇讳政,所以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故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