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通宝”折十钱(八思巴文,背上“宜”字钱)。著名钱币学者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一书的第63页上曾提到此钱:“‘大元通宝’版别很多,且大小厚薄不均,又有背上阳文‘宜’字者,仅见一枚。”可见孙仲汇先生见过此版式钱币,可惜没有提供图片和拓片,以至于使人无法知晓其庐山真面目。笔者收藏的这枚背上阳文“宜”字钱,生坑,锈片坚硬,背郭深竣,文字清晰。此钱直径40毫米、厚度4毫米、重量20克。此类钱币的背面图案多有所变化,除光背者以外,还有背四出、四蛙、四花等等。
“大元国宝”钱(汉字篆书)(图4)。钱文直读,汉字篆书。生坑之品。目前所见各类谱录均未记载,属于出谱的创见品。此钱完全是“大元国宝”篆书折十钱的浓缩精华版。应该属于元代青铜铸币的精华,同时代表了元代青铜铸币的巅峰之作。
大元国宝光背投资拍卖价格,大元国宝光背收购哪里成交率高现金交易
本公司近几年对大元国宝光背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大国宝钱币--价格:RMB日期:
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RMB日期:
代“大国宝”背单龙纹大价格:RMB日期:
大国宝------价格:RMB日期:
大国宝------价格:RMB日期:
近几年大元国宝光背市场成交的价格:
代“大国宝”背单龙纹大价格:RMB日期:
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RMB日期:
代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RMB日期:
代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RMB日期:
大国宝背龙凤价格:RMB日期:
辽道宗在位时,每逢改元必铸新钱几成定制,《辽史食货志》上却对清宁年间铸钱之事失载,只说“道宗之世,钱有四等,曰咸雍、曰太(大)康、曰大安、曰寿隆(昌),皆因改元易名。”从实物看,大安改元后所铸的平钱,主要以“安”字的长短来区分,有长安、短安之别,除长安稍少外,短安铸量尚多。
金章宗完颜泰和年间(1201~1208年)所铸。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在立国初期,先灭辽,后亡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国家。在货币制度上,金初用宋、辽和伪齐铸币,后在中都(今上海)和上海(今开封)设“交钞库”,管理和发行纸币。
金代行钞早于铸币,直到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才开始设监铸钱。由于金人已掌握了北宋先进的铸币工艺,加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所铸钱大多轮廓深峻,文字秀美,范型规整,制作精湛。
“大元国宝”当时并非是有值的流通货币,但这种具有特殊意义、形制精美的大样型钱币,就显得格外出奇,又因历代钱文书称“国宝”的唯它独是,堪称古钱一绝,同时它也展现出元代时期铸钱工艺高超水平和钱文书法艺术的魅力,难怪一直为后代藏家所争宠。
金章宗在位时所铸的“泰和通宝”钱,分五等币值,以折十型楷书大钱为珍罕,相传钱文乃章宗御书。章宗以善写宋徽宗瘦金体闻名,所铸泰和钱,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钱文书法,都颇具徽庙遗风。《金史食货志》载:“四年(1204年)八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并行。”史料中所记载的折十大钱是“重宝”,而“通宝”大钱则未见记述。谱录中有宽缘、细缘两种版式,细缘类又有大字、小字之别。民国时藏泉家有之,如获拱璧。是品“泰和通宝”折十楷书大钱,径4.23厘米,重19克,属细缘类,与谱载之物小有区别,应为新版。目前楷书折十大钱存世量当在10枚之内,不失为古泉名珍之一,每枚市场参考价25万元左右。
二字以及素面等多种样式,取材多用青铜和铅质,此钱铸造并非用于流通,是一种镇库的厌胜钱或者是初铸大元通宝时的开炉样钱,因元武宗在位仅四年,此钱铸时短,铸量又不多,故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这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极为罕见的珍稀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