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说明
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一枚,文字清晰,边廓整齐,品相完美,通体老坑传世古色,为先秦货币中著名珍品。清嘉道间金石学家张廷济、近代收藏家张叔驯递藏,流传有绪,拓本见载于几乎所有古钱币重要著作,征集自海外资深收藏家族,极为珍稀。
有关三孔布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拍品“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首度著录,则出现于张廷济《古泉拓本》,张氏手批“形质古朴,其字亦古雅可宝”;张廷济殁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可以据知此枚三孔布入藏清仪阁的时间下限。以后不知飘坠何方,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始见踪迹,按沈子槎批校张廷济《古泉拓本》,此币下注小字“此品余得自范福升,以让叔驯者”,则当时由沈氏经手而入齐斋秘箧可以复按。张叔驯于三十年代后期去国,遂流传海外,辗转由现今收藏家族珍藏数十年。此币不仅以珍罕见重,亦为现今存世三孔布中最早载于著录者,传世几历二百年,授受源流端绪井然,其名贵可知。
三孔布的形制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为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得以获藏者如清代张廷济、陈介祺、鲍康、刘鹗,民国时张叔驯、方药雨、陈仁涛等人,均为当时赫赫有名之收藏家,无不视若拱璧,惟藏品后来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长期以来,鉴藏界多认为三孔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
三孔布币面纪地名,据学者研究,“下阳”在今河北省宁晋县东北;币背纪重量“两”或“朱”,间纪数字,分为两种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半两),目前发现以小型居多,1983年山西朔县首度考古出土的“宋子·十二朱”和国内各公立博物馆藏品,亦均属小型三孔布。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先秦货币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类,如今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至今是古钱币拍卖的纪录;2012年诚轩秋拍一枚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成交价368万元。
本公司——陈列了大量的书画、瓷器、古玩杂件等艺术文化珍品。
本着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口碑,诚信务实、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服务宗旨,以“好东西,进的来,卖的出”为服务理念,“真心、真诚、真东西”为服务导向,宁愿展柜空无一物,也绝不让一件赝品上架,呈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真展览,逐步扩张艺术收藏品交易平台为愿景.
藏品征集种类:
1.名家字画: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历代著名画家及名人绘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及海派书画精品.
2.精品陶瓷: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宜兴名家紫砂、历代精品瓷器、明清景德镇官窑及民窑精品、宋瓷名窑完整器、毛瓷、当代景德镇名家手绘瓷。
3.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4.杂项清玩:竹木、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古琴,,奇石,,竹雕.
5.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和海南黄花梨为。
6.金属器皿及造像:青铜器(周代以后)、明清宫廷或藏传精品佛教造像及法器、佛寺壁画、石雕佛头。
——————————————————————————————————
——————————————————————————————————
古玩鉴定交易联系人:陈先生(市场部总监)
古玩鉴定交易请咨询:(电话//)
《文化说事,明白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