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古玩私下交易、国际大拍卖、展览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现在看到的这张《兰亭》作品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比较早的一张作品,这张作品带有一些鸟瞰的角度,从上往下,那个时候他未必去过兰亭,但是对于文人而言,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兰亭。参照兰亭序文中有关环境的记载,加上自己的许多想象,竹林、丛林、曲水、流觞等等都去在画面中呈现出来。这张《兰亭》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描绘了一个比较大的场景,是傅先生所画过的兰亭画作中最完整的,人物也是最多的,共有五十几个人,而高士就有四十几个,这些人物跟别的兰亭也不一样,大家都在曲水的旁边,似在饮酒赋诗之後或是之前,聚成若干,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交流,一些童仆伺候他们,人物神情姿态非常丰富,总体上看,热闹的场面中有一份清幽,後面的高山用的是他所惯用的乱麻皴,非常简略的几笔就勾画了兰亭的水榭、亭阁,画面看上去非常饱满。 从技法上而言,这样的章法也是不容易控製的。但对傅抱石先生来讲,举重若轻,这一组组的人物,他用丛林、远山加上曲水青松构成一个环境,人物则用带有行草书性质的游丝描写其大意,这是傅抱石先生的特点,行笔非常自由圆转的,这种手法得自于和王羲之同一时代画家顾恺之。傅先生用顾恺之的游丝描来表现王羲之这批文人参与的兰亭雅集,很有意义。这件《兰亭》的确称得上是傅抱石最为用心去画的一张特别的画作,让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兰亭”景象再次生动呈现在今人的眼前。
傅抱石先生对《湘夫人》的表现也有历史性的风格变化,不同时期画面人物的面孔、身姿比例都会有些许区别。四十年代,他是受到了郭沫若的影响,配合抗战,表现爱国主义,体现屈原的爱国精神。从四十年代早期开始画九歌中的人物,那个时候看他画的湘夫人、湘君等人物都是面有愁容,带着哀伤的情愫,这是和当时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联繫在一起的。到了六十年代,他再画湘夫人,时代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傅抱石先生把湘夫人作为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他心目中美女女神的形象描绘,所以他尽量把湘夫人画的丰满、美丽。从身姿比例上来看,四十年代头部更大一些。到六十年代後以後,湘夫人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相对更匀称一些,更合乎人们正常比例。这是他画湘夫人、湘君很突出的例子,身体更丰满、更美丽,是优美的、健康的特征。1961年所画的《湘夫人》,画面许多落叶自天飘散,落在湘夫人身上,降在湘水上,这意境取自于屈原的《九歌》之《湘夫人》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非常洒落的一首诗,所以诗意和画面相映成趣,真是非常难得。 《洗桐图》是中国人物画领域的传统材。“洗桐”的典故来源于“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瓒出身豪门,却生性淡泊名利,常以诗画自娱。相传他爱洁成癖,故民间的传说故事颇多。“洗桐”便是一则关于倪瓒“洁癖”的故事。相传某日,好友来访,夜深宿于倪瓒家中。
晚间,倪瓒因担心客人不洁曾多次起床查看,听到客人咳嗽声后更是无心睡眠,天刚亮便叫仆人四处检查院落,看是否有客人吐痰痕迹。仆人遍寻不见,倪瓒便亲自起身查找,终于在梧桐树根部发现一处污渍,于是立刻命仆人取清水清洗整棵梧桐树。倪瓒的洁癖表面诚其“迂”,实喻文人清高自洁。自此,“洗桐”成为文人纯洁高尚洁身自好的象征。据传,倪瓒不仅洗桐,还曾画有《洗桐图》。此后,绘画、雕刻出现了多本内容不同的《洗桐图》,明末清初,与陈洪绶齐名的画家崔子忠,孤高自重,凡以金帛求其诗画者,一律拒之门外。画风清刚绝俗,与以清高标诩的“倪迂”堪为同道,取倪云林令仆人取水洗桐的佚事为题材,画《云林洗桐图》。康熙帝也有“洗桐山房”宝玺。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