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图/平面图(3D建模技术)
√高端画册(精美,有图有真相)
√概念规划设计文本(前瞻性)
√节能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案例多,经验丰富)
√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立项、批地、申请银行贷款、政府补贴)
√资金申请报告(申请专项资金)
√商业计划书(融资或者企业自用)
√招投标书(中标率高,价格低)
咨询热线:、或 QQ: 胡老师
1.“稻鳅共作”护生态千年梯田焕新颜
长期以来,稻田养鱼、养鸭在哈尼梯田农村十分普遍,但种养效益低,形不成规模,立体种养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2015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挥国家科研院所引领优势,与云南省渔业局、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分别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哈尼梯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人员扎根梯田,为当地探索种养结合带来了转机。
在结合红河当地地理、气候及梯田水深较浅,不宜开挖沟渠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现泥鳅在当地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且长成期在4个月左右,可以实现与水稻同步生长。此外,泥鳅既能疏松稻田表层而不损坏水稻根系,又能利用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一举两得。待水稻收割时泥鳅也能收获上市,还可以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田再放养一批泥鳅,经济效益显著。经过多方论证,科研人员筛选确定了“稻鳅共作”作为主要推广模式。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云南中海渔业公司选择70亩哈尼梯田进行了“稻鳅共作”示范试验(海拔700米以上养两茬,700米以下养三茬)。2016年6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红河县合作,先期在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建设节能评估“稻渔共作”泥鳅良种繁育基地,第一期基地面积450亩,包括占地300亩的孵化中心和勐龙村贫困户入股发展的150亩土地,用55天时间就建成了泥鳅规模化繁育车间,可实现年产泥鳅种苗30亿尾,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稻鳅共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