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古玩私下交易、国际大拍卖、展览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通天彻地、智慧卓绝的鬼谷先师,头上绑着“必胜”抹额,怀抱一支钢笔,坐在一张满分的考卷上,“沉迷学习”,是为“考神”;祛除邪魅、逢凶化吉的殷元帅,手持长枪大战PM2.5,“我想净净”,是为“驱霾神”;精通理财、义薄云天的关圣帝,手持画着支付宝logo的玉如意,“你咋不上天”,是为“钱神”。
这三位“神”,将依其“功能”,分别出现在笔袋、尺子,口罩、活性炭包,钱包、卡套等文创产品上。
他们的形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1863年的古籍《中国建筑、民俗历史、神话人物白描图》。在经过二次创作、糅合当代流行元素后,最终呈现在文创产品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文化融合项目——“古籍图典设计资源提取、开放及再开发平台建设”,让来自544种古籍的57043张古籍图片成功建库,并经过二次设计成为通用的设计素材,再通过文创公司的演绎转化为种类多样的文创产品,为京城文创市场添彩。
“2015年就开始准备做古籍图典资源库了,当时把社里30年来出版过的近4万种古籍进行了资源回溯,扫描成电子版,贾贵荣老师提出这些古籍里的图片没有一个专门库,是不是建一个。”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于春媚表示,图画与文字同为中华文明之源,从河图洛书到明清话本,图文互义极大增加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含图古籍主要集中在金石类、科技类、通俗文学类及类书等文献中,“比如《金石录》中的一些甲骨文拓片,《天工开物》里关于采矿冶炼的一些示意图,百科式的《三才图会》、《古今图书集成》。”
建立古籍图典资源库最初是一个纯学术的项目,但上报至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后,项目评审认为,这个资源库可以与另外两个项目结合起来:其一为“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素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二为“北京礼物”等特色文化商品的设计与研发。于春媚坦言:“我们觉得这个结合非常好,因为一开始想的是把这个库卖给图书馆、研究机构、艺术院校去做一些学术研究,没有想过设计界、文创界会对这个有兴趣。”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