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过十来年的研究发现,恐怖虫从蛹羽化后,变成类似飞蚊一样的虫子,可能经过短暂飞行就脱掉翅膀,落入水中进行交配。它们交配产卵后就死亡,但仍能保持交配姿势,所以还能成对地出现在化石上。可惜的是,带有翅膀的恐怖虫化石并不多见。而且雄虫的螯状后足并不是用来夹住翼龙的表皮或恐龙的毛根,也不是捕食工具,而可能用于雄虫间的争斗,以夺取交配权,并有抓握雌虫进行交配的功能。至少目前看来恐怖虫的雌性数量远少于雄性。另外,恐怖虫口器非常退化,以前所认为的刺吸式口器实际是观察错误。因此,恐怖虫并不恐怖,相反它短暂的生命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反而还挺悲催的。
化石纪录显示,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开始,鸣螽科昆虫就渐渐衰落直至消亡,这个过程伴随着被子植物的兴盛。张海春说,这很有可能说明,这种昆虫是以裸子植物作为主要的栖息环境和食物。后来植物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的栖息环境和食物系统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一些种类的鸣螽科昆虫就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食物的灭绝而消失了。
昆虫化石通过公司收购怎么样,昆虫化石想卖个好价格去哪好
中国科学院深圳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表示:对1.65亿年前这种奇异的昆虫化石的研究,或许会对现代昆虫分类有所帮助。
殷子为介绍,这次发现纯属机缘巧合。今年1月,他随研究室团队来到海南省内五指山西部的鸣凤谷地带进行考察。在进行昆虫采集时,一名成员发现了一根直径长达1米多的朽木。根据经验,团队判断该朽木内寄生了许多体积细小的昆虫,有不少稀有目类。他们耐心地将朽木劈开,采集样本。经过多天的努力,他们清理了蚁巢、蜈蚣等后,竟意外发现了缺翅虫标本。
昨天上午,深圳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李利珍教授与青年教师殷子为向外界通报,他们发现稀有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据悉,该发现可能对地质学、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李利珍表示,此次“海南缺翅虫”的发现或对医学和地质学等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海南缺翅虫”的生殖结构与马来西亚的缺翅虫高度相似,这就为东南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漂移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同时,他也期待这次的发现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研究室之前发现的某种毒隐翅虫在白鼠实验中被证明有显著的效果。“相关后续研究还在逐步落实,这还需要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合作”。